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娱乐文化图片
搜 索
龙江制作重拾影视辉煌 龙江电影制片厂频获国内外大奖
2010-12-05 11:05:2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何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孟二冬》剧照

  东北网12月5日讯 十一五期间,借龙影厂重振之势,黑龙江省一些精心制作、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本土影视剧发出了新的声音。短短5年时间,一向不引人注意的龙江电影制片厂暨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爆出一连串喜讯,精心打造了印有“龙江制作”的《千钧一发》、《破冰》、《腊月雪》等10部胶片电影;《村官过大年》、《黑金子》、《我的叶赫那拉》、《设计死亡》等32部数字电影;还有电视连续剧《警中警2》等。这些作品共获得2项国际级奖、14项国家级、9项省级奖,创下黑龙江省电影业30年来的新辉煌。

 


 

 《破冰》剧照

 

  影视昨日曾辉煌

  龙江电影制片厂曾有着辉煌的过去,自1979年1月正式建厂以来,以摄制故事片为主,纪录片和科教片为辅。1980年龙江电影制片厂独立制作的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她从雾中来》曾经名噪一时。其实,如果历数家珍,黑龙江省的影视创作还有过许多辉煌。

  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娄东义向记者回忆说,龙影曾有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名噪国内外,如宣传黑土文化的《年轮》、《大荒野》、《黑土》,中国第一部打黑题材电视剧《大潮中的枪声》,独立拍摄的战争题材电视剧《赵尚志》在全国热播,仅次于当年的《渴望》,中国第一部边贸题材电视剧《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少儿题材电影《燃烧的雪花》、电视剧《燃烧的烛光》等影视剧都极具社会影响力并分别荣获“飞天”“金鹰”、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际儿童电影节”等国内外大奖110多项,为黑龙江赢得了荣誉。龙影厂曾经的辉煌,极大地提升了龙影厂的知名度。

  量体裁衣破茧而出

  2005年,龙江电影制片厂内部班子进行大调整,对影视中心进行市场运营的多种模式、多类品种、多种渠道途径的探索与尝试,经过5年的探索找到了龙影厂新生机。先是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村官过大年》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写实的手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农村干部群众勇闯经济大潮,共奔致富之路的精神面貌。影片在2007年全国各类评奖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第十二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数字电影奖、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提名奖、2007年度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一部影片在全国评奖中荣获如此之多的奖项是非常少见的。

  2008年,龙影厂摄制的胶片电影《千钧一发》、《破冰》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共获得包括两个国际奖项在内的九项大奖,取得了更加丰硕和辉煌的成绩。这在黑龙江省是首次,在全国也是一个突破。而且,创造了黑龙江省电影史的九个第一:第一次参加国际A类电影节,即荣获“金爵奖”两项国际大奖;第一次参赛中国长春电影节,即荣获“金鹿奖”四项大奖;第一次入围“传媒大奖”,即荣获三项大奖;第一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荣获评委会大奖;第一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荣获最佳男演员奖;第一次演电影的一个普通警察登上令许多职业演员梦寐以求的国际影帝宝座,这是电影史上的奇迹;第一次荣获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一次荣获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一次荣获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音乐奖。

  回顾这次龙影出品、摄制的电影《千钧一发》、《破冰》一举收获国际及国家大奖,娄东义感叹地总结道,“进行市场化运作最重要的就是抢占市场先机和研究市场需求,为市场量体裁衣。”娄东义厂长还介绍,目前,黑龙江的文艺创作在全国始终榜上有名,这得益于黑龙江省有一支业务精通、热爱事业、甘愿奉献的创作队伍。张抗抗、王阿成、迟子建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文艺界是有份量的。北影、上影、长影、潇湘、八一、西安等电影制片厂,都拍过黑龙江省剧作家创作的剧本。正是这样一大批优秀人才,构成了黑龙江省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发展黑龙江省影视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腊月雪》剧照

  探索新路连获大奖

  这之后,龙影厂探索之路越走越广,在2009年6月21日闭幕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孟二冬》荣获“传媒大奖”中最重的奖项——评委会奖。这是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千钧一发》在2008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摘得两项“金爵奖”和三项“传媒大奖”之后,再次获得大奖。

  在刚刚结束的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中,《孟二冬》和《腊月雪》双双获奖。在以往的“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中,一个省申报的电影在同一届同时获奖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在本届“五个一工程奖”奖项减少的情况下,由龙江电影制片厂出品、摄制的两部影片代表黑龙江省参评,又同时获奖是非常罕见的。这种现象印证了这两部影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均达到了较高水准,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主旋律影片。

  龙江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娄东义说,在不到5年的短暂时间里,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龙江电影制片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是他们根据自身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结果,其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一,以本土为主,挖掘资源。近年摄制的影片很多有生活原型。《村官过大年》是以黑龙江省肇东农村发生的真实事件经艺术加工创作的。《千钧一发》取材于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的全国二级英模于尚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其二,题材好,主题鲜明,人物定位准,因此感动了许多人。《千钧一发》和《破冰》这两部影片从摄制之初即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重点片。其三,小人物、小成本、小制作,赢得巨大回报。应该说,这些影片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体现。

  电影将穿上“产业外衣”

  娄东义说,纵观黑龙江省影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影视事业应该是大有可为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全国来讲,黑龙江省的影视创作还是相对较弱的,为了让这个“朝阳”产业有个更好的明天。娄东义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黑龙江省的影视制作中心在队伍建设、经费、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难题,实力远不及大、中制片厂。但目前,相比电视剧市场,全国电影市场更规范,黑龙江省有个叫得响的‘龙江电影制片厂’品牌,下一步我们还要拍电影,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在剧本上精挑细选,多树立市场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毕竟,我们还守着黑土地这块‘富矿区’。”采访结束,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娄东义向记者透露,明年恰逢建党90周年,目前,龙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情怀》、《赵尚志》、《寻梦》正在后期制作。

  《情怀》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迎接建党90周年重点影片。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的一段故事,表现了毛泽东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塑造了一代伟人爱民亲民的光辉形象。《赵尚志》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迎接建党90周年重点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等职的赵尚志将军,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开辟小兴安岭和嫩江平源新游击区,率300名指战员西进。他们纵横千里,经历大小百战,打乱了日伪军的“治安肃正计划”名扬海内外。《寻梦》表现的是贫困大学生郑冬阳带着收养的小妹来到南戴河度假,遇到富家千金蒋如意和浪荡子宋大凯。蒋如意挥金如土但心灵空虚,宋大凯游荡四方寻找真爱,他们都看不起郑冬阳。郑冬阳转卖海鲜挣食宿费,还勇救落水的蒋如意和宋大凯,之后又献血救人,赢得了蒋宋二人的尊重。蒋如意爱上郑冬阳,决心资助小妹治病,宋大凯则开始了新的旅途。

  另外,龙江电影制片厂计划在2011年至2015年,摄制《哈尔滨弥撒枪声》、《西伯利亚》、《辛亥革命》、《至高荣誉》等5至10部胶片电影。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龙江电影制片厂联合全国26家单位,参与拍摄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影片《辛亥革命》。

  电影《至高荣誉》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迎接建党90周年重点影片。讲述的是毛泽东主席1950年2月访苏归来,途经黑龙江省并在哈尔滨市住宿和视察期间,我党我军安保部门的优秀党员、战士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同国民党军统(即保密局)派来黑龙江省及潜伏在哈尔滨市的执行暗杀破坏任务的特务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本片计划跨年完成。

  另外,2011年至2015年还将摄制《第十八个冬天》、《托起太阳》、《感天动地·中国农民在俄罗斯》等数字电影30至50部;2011年至2015年摄制《教育局长》、《毛泽东·为人民》3至5部电视连续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