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警方揭电信诈骗犯罪作案手段之四:虚构事故冒名诈骗
2010-12-09 14:27:16 来源:东北网  作者:秦雷 岳云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9日讯(秦雷 记者岳云雪) 近日,本网连续报道了电信诈骗犯罪作案手段的类型。哈尔滨市警方9日又以实例向广大市民揭秘虚构事故冒名诈骗型犯罪的作案手段及特点。警方提醒市民注意防范,确保安全。

  案例回放:

  案例一:

  这天下午,穆大爷在家中接到电话,电话中传来一个男人恶狠狠的声音:“你家孩子被绑架了,在我们手中,如果想要孩子安全回来,马上向这个账号存入3万元钱!”穆大爷在电话中还隐约听到有孩子的哭叫声,很像自己的孙子穆小宝。穆大爷立刻慌了神,放下电话赶快来到附近的银行,将自己的积蓄3万元存入了对方所给的账户中,然后急忙赶到穆小宝的学校,发现孙子正在教室安然地上课呢。穆大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骗了。

  案例二:

  市民张冠正在收拾家务,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传出一个男人豪爽的声音:“怎么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你猜猜我是谁?”张冠听着对方男方口音,试探着问:“你是我湖南的战友李戴吗?”“你猜的真准,我就是李戴,这几天我要到你那里出差,顺便看看你。”张冠回忆着军营火热的生活,沉浸在即将见到分别多年战友的期盼中。哪知过了三天,张冠又接到电话,李戴在电话中呻吟着说:“我在路上遇到车祸了,现在需要做手术,身上带的钱不够,你能不能给我汇来3万元钱?”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现在遇到难处,岂有不管之理,张冠立即向对方账号汇入3万元钱。出于关心战友的安危,张冠多次拨打李戴的电话,始终联系不上。张冠只好辗转通过其他战友联系,终于得知李戴已在几年前因病不幸去世了。张冠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骗子冒充战友把自己给骗了。

  案例三:

  玉树大地震不久,富有爱心的莎莎女士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伸出您的援手,献出您的爱心,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力量”,落款是某慈善总会并提供了“爱心账户”。莎莎女士被深深地感动了,立即到银行取出自己2个月的薪水6000元汇入了“爱心账户”。能为灾区人民献出爱心,莎莎女士为自己的高尚行为深感欣慰。不久在与小姐妹们闲谈时,莎莎女士不经意说了这件事,心直口快的灵灵小姐当即指出这是骗局。不愿相信的莎莎女士试着与某慈善总会联系,结果根本就没有这个“爱心账户”,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气愤之余感到心里隐隐作痛。

  犯罪特点及手段:

  这类信息以绑架、交通事故、住院、日常生活费等名义不断翻新。一是犯罪分子通过盗取被害人家庭成员、亲属的相关信息,反复骚扰或通过某种手段致使被害人家庭成员或亲属关机,利用这个时机,以医生或警察名义给被害人打电话谎称其家庭成员或亲属因生病、车祸住院抢救,甚至谎称遭到绑架,让被害人将钱汇到指定账户实施诈骗。二是通过各种手段取得相关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后,冒充被害人友人加以情感联系,后以路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急需用钱为由,骗被害人将钱汇到指定账户。三是发送格式短信,内容如:“爸妈,我的钱包和身份证件被盗,请汇款xxx元到我朋友的XX的帐号上,户名:xxx”。

  警方提示,以上这些都是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利用群众亲情救助心理和慈善心理实施诈骗。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当接到不明电话,告知子女等亲属被绑架、发生车祸等意外、突发疾病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子女等亲属取得直接联系进行核实。当接到“老朋友”、“老同事”自称在外地因各种原因急需用钱的求助电话,要特别提高警惕,要采取稳妥方式核实,不要轻易相信。如果群众有意愿慈善捐款,要按照报纸、电视等正规媒体公布的捐助方式进行,或与正规接收捐助的单位联系,切不可相信手机短信、不明网站发布的慈善捐助信息。

责任编辑: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