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嘉荫县向阳乡育红村大豆种植户张志敏,今年种了176亩大豆,纯收入可达7万多元,比上年增收1万多元。
张志敏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春寒严重,种子根本下不了地,本以为大豆收成没指望了,能不赔就行。没想到,县里及时派来工作组,帮助村民选购早熟种子,进行科学抢种。铲地时,又派来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科学除草,及时铲趟和适时施肥。现在看,大豆不但没减产,收成比上年还好,每亩地增产10公斤不成问题,按上年价格算,一亩地能多卖40多元。
记者从伊春市农委了解到,今年,伊春市农业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实现82.95万吨,首次突破80万吨大关,同比增长19.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水稻总产达26万吨、玉米总产达22.7万吨、大豆总产达32.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5%、43.2%和16.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520元,同比增长6.2%。
据市农委同志介绍,遇灾之年,农业生产喜获特大丰收,完全得益于伊春市在全力抗灾保种基础上,加快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增强了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调整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今年全市种植水稻48.5万亩、玉米51.8万亩、小麦1.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7%、16.4%和9.1%;大豆种植238.2万亩,比上年减少3.4%。玉米和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首次实现超百万亩,解决了大豆重迎茬问题,实现了“增水稻、扩玉米、调大豆”的调整目标。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水稻主栽龙粳21、龙粳26、龙盾107和垦稻7四个优质品种;大豆主栽北豆10、黑河38和黑河36三个优质品种;玉米重点推广德美亚早熟品种。使三大作物优质品种率达到98%,开辟出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的粮食生产新路子。
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主线,通过高产创建示范引带辐射,增强科技支撑,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全市落实粮食高产创建面积168.1万亩,比上年增加108.3万亩。其中,创建万亩示范片13个,落实核心示范片13.1万亩,落实示范区54万亩、辐射区101万亩。铁力市深入实施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项目,落实粮食高产创建面积74.1万亩,推广水稻新基质育苗、测土配方施肥和大豆垄三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8项,下派44名技术指导员包点、包村、包片,全程负责管理和指导,实现了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经省专家组测产,水稻高产创建8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09.3公斤,示范区平均亩产591.2公斤,辐射区平均亩产552.5公斤;大豆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213.3公斤,示范区平均亩产162.2公斤,辐射区平均亩产151.4公斤;超级稻百亩示范区亩产达739.4公斤,比生产田高142.6公斤,千亩示范区亩产达658.3公斤,万亩示范区亩产达584公斤。嘉荫县积极开展大豆高产创建、共建一片示范田、场县共建等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落实大豆高产创建面积93万亩。其中,落实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个,总面积3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213公斤;落实示范区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135公斤,辐射区面积6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