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重拾黑龙江电影昔日辉煌
2010-12-18 06:57:1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陆少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影片《情怀》剧照。

     黑龙江日报讯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裹挟,黑龙江电影人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几年来,我省拍摄的电影,无论在数量、质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重大跨越——

     黑龙江电影曾有过辉煌的业绩,但是,前些年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黑龙江电影成为落魄的“贵族”,一度沦为夕阳产业,电影艺术风光不再……

      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裹挟,黑龙江电影人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摄制的电影,无论在数量、质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黑龙江电影的重大跨越。龙江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在电影行业中处于省办厂的领先地位。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省摄制了《千钧一发》、《破冰》、《腊月雪》、《孟二冬》、《北大荒》、《天问》、《镜泊湖的枪声》、《情怀》、《赵尚志》、《辛亥革命》等10部胶片电影;摄制了《村官过大年》、《黑金子》、《金沟情仇记》、《界河之吻》、《冰坝》、《百炼成钢》、《寻找雷锋》、《变成太阳的手鼓》、《我的叶赫那拉》、《设计死亡》、《满山黄花》、《寻梦》、《远东特遣队》(十部系列影片)、《抗日冲锋队》(十部系列影片)等32部数字电影;摄制了28集电视连续剧《警中警2》。这些作品中共获得2项国际级奖,14项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实现了我省电影创作史上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省电影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扩大了黑龙江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为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画卷增添了厚重的色彩。

      弘扬主流价值 展现思想力量

      纵观几年来黑龙江电影事业发生的变化和重大跨越,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周海安认为,这是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为宗旨,以现实题材、劳动者和劳模为主要创作对象结出的丰硕成果。

      据介绍,《村官过大年》取材于我省肇东农村发生的真实事件。《千钧一发》取材于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的全国二级英模于尚清同志的先进事迹。《破冰》是根据七台河市国家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的模范事迹创作的。《腊月雪》以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来到黑龙江为切入点,表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代人独具特色的生活景象。《北大荒》则通过反映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壮举,张扬了黑龙江这片神奇土地的博大、辽阔、富庶、肥沃和她的包容。这些影片充分体现了黑龙江人的风采,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黑龙江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村官过大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农村干部群众共奔致富之路的精神面貌,该片获得第十二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数字电影奖、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提名奖、2007年度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等奖项。

      胶片电影《千钧一发》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两项国际大奖。该片还荣获“传媒大奖“最具票房号召力影片、最受关注导演奖、最受关注男演员奖三项大奖,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最多的影片。

      《破冰》在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一举摘取12个奖项中的最佳华语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音乐奖4项大奖,成了长春电影节的最大赢家。

      小人物小制作 反映时代风貌

      与动辄投入数千万元,甚至几个亿资金的大制作影片相比,我省摄制的影片以小人物、小成本、小制作,赢得了巨大的回报。《千钧一发》和《破冰》的拍摄成本很低,仅有几百万元,但却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孟二冬》荣获“传媒大奖”中最重的奖项:评委会奖。这是继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千钧一发》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及“传媒大奖”后,再次获得的大奖。

      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周海安告诉记者,在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中,《孟二冬》和《腊月雪》双双获奖。在以往的“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中,一个省申报的电影在同一届同时获奖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孟二冬》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确定为2009年重点推荐影片,被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腊月雪》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2008年国家重点影片,同时,它成为国家广电总局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向全国各大院线重点推荐的10部优秀国产影片之一。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