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讯 世界最好的米在中国,中国最好的米在黑龙江,黑龙江最好的米在五常,五常最好的米在民乐乡——顺着这个杆子捋下去,会发现已有多家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中粮集团、东方集团、益海粮油……这些企业在谋求“大佬”地位的同时,也将起到扭转龙江农产品“原”字号低价出省局面的作用。
去年一年,中粮米业(五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曙光一直跟着五常市的领导们奔波在全国各地。记者给他打电话时,他刚从西安的一个五常大米推介会上回来。
中粮目前在黑龙江有3个米业公司,另两个分别在绥化和虎林。这个“粮老大”在黑龙江布局米业的动机显而易见——就米业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全国上下妇孺皆知的品牌。换句话说,这个最大的市场,恰恰是一片真正的“处女地”。
一年前,我省发布建设、整合、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规划,伺机而动的不只有中粮。省内的北大荒、国内的中纺、外资的益海,都在盯紧这个市场——谁先走一步,谁就可能成为“米老大”。
稻米消费结构之变
“大幅高开,小幅高走”是业内人士对去年秋天新米上市后米价的解读。据说,东北大米刚一上市,收购价就比上年多了两角多钱,这个价格已经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有人指出,除了成本上涨、通胀预期、企业抬价等因素外,米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是人们对稻米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据维基百科对“稻”的分类,其有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一度在中国极为走俏的“泰国米”,就是籼稻中的极品。不过,粳稻的口感是籼稻无法比拟的,而黑龙江正是粳稻主产区。
黑龙江省粮油信息中心信息部主任郝大军介绍,在中国,粳稻主要产自安徽、江苏和东北地区,其中以黑龙江的粳稻口感最佳。黑龙江的粳稻品种,成长期较长,“一个冬天,就像大冰箱,病虫害少,最多打一遍药,有的干脆是有机种植。”郝大军说。而且,我省粳稻的商品量最大。据介绍,去年全省的稻米产量在2300万吨到2400万吨上下,其中70%左右用于销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而喜食粳稻米的人却占55%,并呈增加趋势。目前,喜食籼米的人均稻米占有量约164.0公斤,喜食粳米的人均稻米占有量约为57.5公斤。
由此可知,尽管我省稻米连年丰产、增产,但已略显跟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的“想吃好米”的需求。
园区规划引来“先进产能”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很多稻米主产区的县长都要亲自背着电饭锅到外省去卖大米。而今天,粳米走俏,越来越多的人争着抢着要把米厂建在黑龙江。
来自省粮食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省大米加工企业2600多户,年加工能力460亿斤。不过,从加工规模结构上看,年加工原料0.5亿斤以下的小企业占80%。在“统计数据”之外的估计是,我省稻米加工厂至少有四五千家,基本在每个水稻产区,一个县就能有四五百家加工厂。由于水稻加工门槛低,很多农户在家门口架个脱壳机就能开工。
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处长李珠元告诉记者,全省的稻米加工能力过剩至少一倍。“但这种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即落后产能过剩,先进产能不足,全省米业精深加工率只有30%,大米品牌更是处于小、散、杂的状态。
基于以上原因,2009年,我省提出建设、整合、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这些园区要对稻米进行精深加工,用李珠元的话说是“进来的是稻子,出去的全是产值”。以前加工厂只管将大米脱壳、抛光,现在,碎米和部分非优质米可以用来生产米蛋白、乳酸;米糠可以生产米糠油,并开发米糠蛋白、谷维素、维生素E等产品;稻壳用来发电,发电后剩下的稻壳灰再制成活性碳、硅胶等。
据说,规划提出后,粮食局找来专家组论证,结果是:项目很好、想法很好,但一个园区的投资少则两三亿,多则几十亿,谁能一下子投这么多钱?
规划公布后,得到的回应有些出人意料。“粮老大”中粮集团明确表示:就是冲着要建园区来的。李曙光说,目前中粮在黑龙江有3个公司,计划3年内做到10个。
一年过去,北大荒米业建三江、鹤岗万源、农垦八五零农场、庆安鑫利达、北大荒米业友谊和益海(佳木斯)等首批获批的6个稻米加工园区,已经形成186万吨水稻加工先进产能,第二批8个园区的建设也正在启动。
鲇鱼还是鲸鱼?
在首批获批的稻米加工园区中,“益海”即便只落在纸上,也是一个能触动神经的字眼儿。
在中国,经过20年的酝酿,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品牌已经占领中国市场40%以上的小包装油份额。它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物流、经销网络,经销商数目已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多个城市。
这些显赫的业绩使得益海一进入大米行业,就招来国内同行的瞩目。
记者从五常市农委一位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益海在四五年前就来到五常收购稻米,虽然没建加工基地,但也联络了一批订单农户。前年,他们从新米一上市就以高出其他企业收购价5分钱的价格收米,从1.53元/斤一路涨到2.2元/斤。最后,益海收了3万多吨大米。
省内一些米企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益海,大致持两类看法:一类认为,市场需要鲇鱼效应,但应该引进差不多大的鱼,可引进益海,相当于一下来了条“鲸鱼”;另一类认为,如果不招来一只“狼”,那么国内的企业永远都是“小绵羊”。
之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在省内20个稻米加工园区的规划过程中,规划者没少向益海取经。据说,2009年,益海曾致信国家粮食局和省政府,明确提出,水稻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可使每吨水稻增值800多元,如果这种模式在全省推广,仅水稻一项就可增加产值130多亿元。
从目前省内园区的规划模式来看,益海不失为一条“好鲇鱼”。
米业江湖会否有“大佬”传说?
“一家人每天吃一斤米,一个月30斤,按现在的行情2元/斤算,一个月的米钱才60元”,省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志坚说,如果能有“好吃、安全”的米,有一部分人是不会在乎每个月多花几十块钱的。
徐总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每一个在黑龙江米业布局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算盘——衣服可以一年买一件,房子可以一辈子买一套,大米却得天天吃。然而,作为国人消费的最大一宗商品,大米行业的市场竟然是一片品牌处女地。
不讳言地说,这两年伺机而动的企业,无一不是冲着“米业大佬”的江湖地位来的。
世界最好的米在中国,中国最好的米在黑龙江,黑龙江最好的米在五常,五常最好的米在民乐乡——顺着这个杆子捋下去,会发现已有多家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中粮集团、东方集团、益海粮油。
在政府看来,来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提升这个产业,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增收。而这些企业在谋求“大佬”地位的同时,也将起到扭转龙江农产品“原”字号低价出省局面的作用。
目前,稻米加工园区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北大荒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刘晓波告诉记者,目前北大荒旗下已有3个公司列入首批园区名单中,这3个产业园区都实现了全产业链运作,即从订单农户,到稻米加工,再到稻米精深加工。不仅如此,去年4月,北大荒米业还成立了“北大荒米业集团理事会”,聚集了省内117家中小型米企,这些被称为“园区卫星”的企业,依托北大荒米业集团的物流、资金、资源优势,度过了行业的“洗盘期”,同时让北大荒米业的加工能力突破700万吨。
据测算,去年1到12月份,北大荒米业园区加工稻谷30万吨,不但带动垦区和地方农户增收,还拉动产业增值2.4亿元。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让其他企业知道,在黑龙江布局米业,已来不及多想,得赶紧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