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东北网记者印蕾摄


东北网1月24日讯 题:专家学者做客东北访谈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三)宋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在优质均衡
记者 印蕾 梁镌文 李楠 吴萌
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20日隆重召开,省长王宪魁代表省政府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同时,也对“十二五”和今年的政府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
会议期间,东北网记者根据东北论坛网友最为关注的话题和会场里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问题,邀请到知名专家学者做客《东北访谈》,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嘉宾】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宋国力
【关键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大事。要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热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变家长的择校观,应制定更为公平合理的教育考量机制。‘一卷定终身’的分数评价标准不适合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人大代表金伟
【嘉宾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被列为加强社会事业建设14件实事之首。宋国力认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提高全省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现实要求。总体来看,我省教育事业伴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发展最好的时期,公立、民办、私立多元办学形式得到发展和社会认同。表现在基础义务教育处在全国前列,大众高等教育基本可满足考生的需求,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保障。 “当然,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就我省来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仅包括资金上的投入,也应包含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优质资源的整合,师资力量的强化,保障师生安全,社会关心支持等方面。”宋国力说。
宋国力认为,“优先”的重点应是大力提升发展优质教育份额,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享受选择优质教育,而不是靠到处“找关系”、花钱购买自己想得到的优质教育。“优先”的方略应着眼加大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示范优势,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特别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摒弃应试机制的呆板考评模式。国民教育是公民广泛参与的教育,包括基础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和特色技能教育等,应采用多元的办学模式,运用多元的评估办法,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现阶段,我们的住房管理也给教育事业提供了启示。比如,商品房、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种形式供给,符合实际需求。具体到教育事业来说,现阶段,基础义务教育要保障公平,延伸教育可以讲层次。高等教育在稳定规模后,要加速“软件”建设,提升育人质量。继续教育,要强化知识更新,不能变成单一的“发文凭”。
【关键词】教育公平
【代表热议】“促进全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培养更多肯于在小城市和县乡村扎根的‘落地大学生’, ‘哈外高校’在此方面具有优势。”——人大代表庄严
【嘉宾解读】宋国力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有学上”、“上起学”已不是问题,百姓需求的焦点变为“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理论上讲,这是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长与现实供给短缺的矛盾。
宋国力说,教育不公平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当前,解决教育不公平也就是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存在的差距问题。结合我省实际,应在县城和中心强镇加大投入,分期分层配置强校,同时调整职校结构,突出区域特色。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促进教育观念更新,提升“育人”技能。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乡镇服务支教。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加大救助力度。发挥我省农垦的优势,吸纳农场周边乡村的学生就近入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