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24日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一五”期间,鸡西市教育事业按照“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内涵质量”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队伍素质提升、育人质量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和扶贫助学等五项工程,各项事业实现快速协调发展。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鸡西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7亿元,重点突出了六个方面建设。一是加大学校基本建设力度。投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3.6亿元,完成建设项目125个,新建、改扩建校舍总面积34.1万平方米。目前,鸡西市全部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有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或1所小学和1所初中的办学格局,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校舍楼房化、暖气化,集中办学的乡、镇级中小学校全部实现了有食堂、宿舍。二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近两年,我市共完成89所省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使56%以上的公办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三是加快优质高中建设。全市先后投入4800万元,扩建、改建高中9所;改造了高中学校新、老三室和电子备课室,全部配齐通用技术教室,进一步扩大了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全市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2%,比全省高出1.5个百分点。四是加强职教基地建设。全市先后投入3707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动漫设计、焊接等15个实习实训基地,新建、改扩建职业教育学校校舍2.4万平方米。特别是2010年,我市又争取到两个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投入1300多万元,为市职教中心建设了6000平方米实训楼。五是重视特教学校建设。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完成了市特教中心移址新建工程,铺设了全塑胶操场,高标准配置了教育教学设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六是加快信息技术建设。投入380多万元,新建了鸡西教育专网,投入1400多万元,为直属学校707个班安装了价值2.1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现在,全市100%的城乡中小学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接入宽带互联网。
实施队伍素质提高工程,促进全员专业化发展。我市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方面,围绕全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全面实施了“三项计划”。一是实施校长能力提高计划,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分三年共选送360名中小学校长到北京、上海参加“鸡西市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市所有学校校长在北京、上海轮训一遍。出台了《鸡西市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与考核评价方案》,实施一校一标,动态管理,跟踪考核,年度兑标,有效提高了校长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我市在始终抓师德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把2010年确定为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年”,围绕“三爱”(爱校、爱岗、爱生)“四有”(有理想追求、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职业操守)这一主题,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市还开展了“双百双带”和“双百双进”活动,每年选派百名以上农村教师到市内名校“跟班跟师”培训学习,每年选派百名以上城镇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三是实施行政干部管理服务计划。在全市开展了教育行政干部“看内涵质量,促改革提高”拉练考察活动,组织全市教育局长、副局长53人重点看了三县(市)六区23所学校,提高了谋划和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能力。
实施育人质量提高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提升内涵质量,我市重点抓了“四个提升”。一是提升区域办学层次,推进国家教改实验区建设。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把鸡西列为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区,并首次承担了两个“十一五”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2009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教改实验区先进单位。2010年,我市顺利通过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组对实验区建设的评估验收。二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学生有效学习。制定了《鸡西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开展教师和校长论坛,连续三年举办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大赛,教师全员参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高。我市还开展全员听、评课活动,从2008年开始,将每年春、秋两季开学第一周周四确定为全市中小学“听课日”,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从局长到工作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每人听课不少于4节。三是提升技能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四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成就残疾儿童幸福人生。我市进行了“扬长、补偿”的特殊教育改革,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免除了残疾儿童入学的全部费用,为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校服,免费就餐和住宿,真正实现了零费用就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
实施平安校园创建工程,进一步保障校园安全。围绕“和谐平安校园”创建,我市加强了组织领导,为市、县(市)区教育局配备了安全副局长,成立了学校安全管理科,为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安全副校长。在中小学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日报告、周汇总、月分析、季联查、半年总结的安全保障机制。在全市开展了“千名机关干部教师亲情体验学生乘车”活动,市政府下发了《鸡西市保障中小学校学生乘车安全工作相关部门职责的通知》,新增了公交车和多个班次,基本解决了学生乘车难问题。我市还加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建立了全市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公安人员驻校制度。市、县(市)区两级政府为中小学校配备了专业安保人员,为142所学校安装了技防设施。
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我市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助学政策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为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住宿生补助伙食费,对通勤生补助交通费,并将20所公(企)办民助学校全部转制为公办学校,受益学生达到3.5万人;2008年开始,又免除了市本级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的住宿费。为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了全市民族学校学生住宿费和市本级民族学校高中学生的学杂费。同时,每年筹集助学资金3500多万元,资助学生3万多人,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