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倾心钢铁展赤诚——记西钢集团副总经理李良玉
2011-02-27 10:45:57 来源:东北网  作者:谢国飞 杨林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7日讯(谢国飞 记者 杨林川)李良玉,现任西钢集团副总经理,长期负责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作为一名从事钢铁冶金工作30多年的老兵,他为企业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多年来,他主持了集团几十项技改、技措和产品研发项目的实施,为西钢的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淳朴、勤奋、专研是李良玉的品质

  采访李良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高大魁梧的个子,热情淳朴的性格,但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由于长期在科技研究的一线工作,他的两鬓早已斑白,一张嘴就总是谈起业务,项目实施和科技研发等等专业术语,他的语速很快,眼光准确而敏锐,表现出一个科技工作者深厚的业务功底。当谈起他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时,他却总是说:“这些成绩都是在苗总的正确领导下,企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的,我个人只是起到一个牵头作用,应该多写写他们的功绩。”

  李良玉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冶炼系,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刻苦专业学业,在专业学习的时间里深积厚蓄,每次到外地实习他从来没有心情游山玩水,他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工序流程的熟悉上,放在生产实际问题的钻研上,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生产线上作业,遇到不懂的就虚心求教,老师傅们都喜欢这个干活朴实,认真的小伙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迸发出的是知识的火花,李良玉以优良的成绩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到西钢工作以后,李良玉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完成了二炼钢厂供电系统调整,炉体砌筑改造,三十六位底盘设计安装等科研项目。为了研发新产品,他连续半个月泡在生产现场,跟踪每一炉钢水,从抽样到化验、测量炉温和工人在一起摸爬滚打,终于顺利完成了产品开发任务。1992年,李良玉被评为西钢集团优秀知识份子。

  李良玉一直倡导科技创新,是西钢集团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众所周知,科技进步是一个企业立足市场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1996年李良玉被任命为西钢集团副总工程师、科技部长,全面主管企业科技工作。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李良玉以其深厚的专业技术素养和敏锐的行业眼光挑起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的重担。

  2001年,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形式李良玉意识到西钢几十年一贯制的产品体系必须要进行重大变革。三级螺纹钢的研发必须摆上日程。此时,国内市场仍然是二级螺纹钢主打市场,三级螺纹钢虽然有所应用但并不广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三级螺纹钢是否能够有市场,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的技术能力,这些都是问号。但李良玉坚持认为三级螺纹钢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企业必须尽快研发,才能占据市场先机。三级螺纹钢是国家大力推广应用的新产品,也是建筑行业的升级换代产品,各个钢铁生产企业都陆续进行了开发工作,但每个钢铁企业的生产工艺不尽相同,并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其生产工艺都作为技术秘密加以封锁。李良玉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他的技术团队,立足西钢的力量,独立完成了产品的开发。第一批产品在时间紧数量大的情况下应用于哈尔滨的华旗饭店、会展中心。以后广泛用于哈大高铁、哈尔滨地铁工程,伊绥高速公路工程,沈阳地铁工程等东北地区的重点工程,受到了用户的好评。目前该产品已经成为西钢的主要效益点。从2002年开始已累计生产HRB400钢筋100万吨以上,仅2009年就生产了HRB400钢筋32万吨。2002年三级螺纹钢产品开发成功进入市场后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被黑龙江省政府评为新产品开发一等奖。


  随着建筑工程自动化程度和建筑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用钢材的自动化加工和商品化供应,逐渐成为建筑钢材的发展趋势。李良玉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提出了建设钢筋自动化成型加工及配送中心的方案并组织实施。项目将钢材运输、仓储、加工、配送、应用信息等环节进行整合,进行一体化工业生产,通过研究计算机控制系统、机械加工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设计并建设集钢筋形状设计、成型加工、配送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商品化钢筋自动化成型加工及配送工艺及应用。改变现在钢筋人工弯曲成型、人工箍筋成型和钢筋砼钢筋人工绑扎方式,实现机械化自动加工。配送管理系统主要开发从设计图纸摘图到将商品成型钢筋配送至工地的整个生产流程和信息的管理系统。该项目的投入运行填补省内及东北地区空白,被列为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李良玉作为钢筋自动化加工专有技术持有人,参与起草了YB/T4162-2007《钢筋混凝土用加工成型钢筋》标准;该项目获得了黑龙江省2009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西钢矿业公司的工程,对西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露天转井下开采工程难度大。国家把该项工程技术的研究列为“十一五”的重点攻关课题。他以超常的思维提出了重要的技术观点和方案,他又组织了对该方案的论证,最终得到了国内权威采矿专家的认可。原来被国内权威设计院认定只能达到年产100万吨的井下工程一举跃升到200万吨的生产规模。该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该项工程于2006年开工,工期4年。预计2010年末投产。该工程对于建设原料基地,提高企业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该项目经辽宁省科技厅组织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全国的同类矿山有指导意义。

  第二轧钢厂是80年代投产一条全水平轧机的棒材生产线,设计年产能15万吨,虽然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年产达到了60万吨,但是由于整个生产线的工艺结构没有根本变化,制约了产能、技术经济消耗指标、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改善。随着炼钢120吨转炉的投产,炼钢产能更加集中,轧钢工序成为制约整个生产的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李良玉经过详细的调研,率先提出了二轧钢厂的工艺结构系列改造的思路。在加热工序新建棒材12米加热炉,使轧钢用坯料长度由6米增加为12米。对冷床系统改造。增加飞剪后加速辊道长度和冷床长度,冷床由原来的66米改为102米,解决了轧制提速、提产的制约环节。通过一系列改制措施的施行,生产线小规格钢材日产提高384吨月产同比最高增加11242吨,年创效益近千万。

  连铸坯的热送热装工艺是国家“十五”期间大力推广的节能技术。李良玉主动承担了该技术在西钢的推广任务。李良玉提出改变连铸坯的质量检验流程和方法,缩短了信息流转的周期,由原来的每次判定时间20分钟缩短到8分钟之内。他还结合企业工序衔接的实际改进了连铸坯的热送路线,开辟了转炉钢厂到棒材轧钢厂的铁路电动平车的送坯工艺,送坯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到3分钟。这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保证了西钢热送热装水平不断提高。热送率由76%提高到95%,热送温度达到500℃以上,轧钢厂每吨钢材可节约燃料消耗6元,年创效益400万元以上,累计创造效益3000万元以上。该项目获得2000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多年来,李良玉坚持不懈的耕耘在企业科技一线,是公司质量、环境和安全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在他的主持下,西钢集团通过了质量体系的认证和三体系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西钢产品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的企业、主导产品获得冶金实物质量金杯奖。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