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月弯弯夜未央 大庆电影你的影子未泛黄
2011-03-25 10:28:21 来源:大庆晚报网络版  作者:谷淑敏 吕瑾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当年,放映员就是孩子们眼中最神气的人。

退出“江湖”的电影胶片。

  如果有人问起哪件事与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有关,哪种娱乐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人们会立刻想起一个共同的答案——电影。

  从胶片到数码,从露天场地到豪华影厅,从放映员到普通人,从只有百余部影片到大片不断,大庆的电影总是等我们在夜未央。

  电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从喜爱革命影片到痴迷好莱坞动作,从“少儿不宜”的噱头到缤纷海报前的挑挑拣拣,记者从电影公司几位工作人员的回忆中,梳理出大庆电影的脚步。无论电影走到哪里,大庆人,都在它身后热情地跟随,亦步亦趋。

  胶片退出“江湖”回忆在心中绽放

  小时候,王振华最喜欢看电影了。赶上哪个村放露天电影,他和那些半大孩子都会徒步几公里去观看。虽然每个村放的都是相同的片子,可他们仍然要一路追着看下去。

  妈妈牵着孩子,哥哥领着弟弟,是曾经露天电影场最常见的风景。

  等到半夜,电影散场了,小孩子趴在大人的背上,迷迷糊糊地听大人们议论电影中的情节,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记忆。

  和许多孩子一样,王振华小时候眼中最崇拜的人是放映员。他一直渴望长大以后也能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没想到,这梦想终于成真了。


 

  3月16日,记者在大庆市电影公司的一间仓库内,见到了王振华和他的一仓库“宝贝”: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电影胶片,整齐地摆在架子上;如炉具般大小的倒片机和送片箱,已落上了厚厚的一层灰。从这些尘封的印记上,可以看出它们退出“江湖”已经有很多年了。

  为了满足记者的好奇心,大庆电影公司的王振华打开一盒电影胶片,将它放到卷片机上,记者跟着他的电影和他的讲述,进入了时光隧道……

  《少林寺》让他当上放映员一行“少儿不宜”纯是糊弄人

  一部电影竟能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向,这件事就发生在王振华身上。1984年,狂热喜爱《少林寺》的王振华“走后门”调进了电影公司,羡煞了他的很多朋友。

  在这里工作的最初,王振华就是库管员,每天和电影胶片打交道。

  一部电影拷贝通常都有七八卷,每卷五六斤重,王振华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整理好,哪里需要,就把它们搬到哪里,放映完了送回来,再归位放好。

  当时,大庆油田52个二级单位都有自己的放映厅。需要放映电影时,就到电影公司租影片。在王振华的记忆中,那时一部电影片的租金有125元的,有108元的。

  熟悉了工作环境之后,王振华终于当上了放映员。

  他放过许多电影,曾经有一部叫《寡妇村》的电影大受“追捧”。其实,那部电影的内容中规中矩,只不过在屏幕上打了一行“少儿不宜”,所以糊弄了很多成年人。

  整个公司才百余部影片每年要重复放映数千场

  电影公司的工作一点儿都不清闲,由于人手少,从这里走出的老职工都是“多面手”:管片、剪接、放映、串片、财务,每样都略知一二。

  至今仍坚守在电影公司岗位上的季洪祥告诉记者,在电影公司工作的几十年里,他就干过影片发行、放映员、串片员等多种工作。

  “那时,我们公司只有100多部影片,每年放映数千场。很多影片都是一放再放,有的二级单位甚至同一部影片放过十几次。就那么几部电影,想看别的,也没有啊。”

  在电影公司,放电影、剪接片是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

  那时没有倒片机,一部电影放完了,要在重新放映之前倒回来,完全靠双手,将电影胶片倒卷好。

  “一部电影片五六十斤,需要个八小时能倒好。要匀速,力度也要适宜。否则,倒出来的片子不能用。”季洪祥说,需要格外仔细认真的就是剪接片。片子在卷好后,还需技术鉴定、影片检修等环节,如果在放映中出现片子接倒了,或是中途断了,都算事故。

  虽然被称为电影公司,但在这里放映的电影却不多,电影公司三楼有一间放映厅,当时主要负责接待2号院的领导及家属们。

  后来,大庆有了五区四县,电影公司开始送电影下乡。虽然送下去的多是养猪、种菜等题材的影片,但还是很受百姓欢迎。


 

  连滚带爬去“串片”一年骑坏六辆自行车

  在数字化电影还没兴起之前,放映电影,串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电影商业化之后,如果两个影院同时放映一部电影,就需要串片员算好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将影片送到。

  刘新国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角色——串片员。2003年,也就是我市最后一批串片员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刘新国主要负责我市两家公立电影院的串片工作。

  在送片过程中,抢时间是很正常的。可一旦赶上下雨或下雪,还得准时到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时,刘新国是骑自行车送片,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摔倒后,看看时间马上就到了,也顾不上拍掉身上的雪,骑上自行车就往电影院赶去……

  1年时间里,刘新国骑坏了6辆自行车。

  要问多年的串片工作,留给刘新国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挑战”。

  那时多数胶片是6本,而我市两家公立电影院多是同一天上映同一部影片,放映时间只相差一个小时。这时,在先放映的电影院放完两本胶片之后,串片员就必须马上将胶片送到另外一家。

  如此往返,一部电影,串片员最少需要往返6次。“前两年很热的《指环王》,就是12本胶片,差不多50公斤。”不管多重,都得按照放映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胶片送到。

  有过辉煌也有低谷如今一路杀出重围

  成立于1979年的大庆电影公司,如今,大门口两侧的两个不锈钢的牌匾,被众多商家的匾额包围着,如果不仔细查看,都找不到。

  说到电影公司的经历,刚刚从这里退休的老电影人王喜忠很有感慨,他说大庆电影公司在全省13个地市之中是一个特例,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

  大庆电影公司的辉煌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那段时间,大庆电影公司主要是为厂矿服务,经费由拨款解决。当时,电视还不算发达,人们主要的娱乐就是电影。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大庆电影也步入了低谷。

  电视对电影的冲击很大,全国票房都出现萎缩。当时,电影票也就一两块钱,可就是没人愿意看电影。

  这一时期,全省13个地市的电影公司几乎都倒闭了,唯独大庆电影公司挺了下来,因为,大庆电影公司在全省率先走入了市场化。

  2001年,电影公司与大商新玛特合作,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多厅影院,大庆电影公司完全走入了市场化。

  此后,多家多厅制影院相继开业,如2003年的新东风影院、2006年的生升影院等。此时,全国电影也开始全面复苏,大庆多厅制影院渐次增多,艺术宫等大厅影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庆电影票房从2001年的几十万元,已经飙升至近千万元了。

  离开电影公司的时候,记者在电影公司的仓库里,看到了那些已经不再使用的电影胶片,一卷一卷地被码放在货架上。

  就像当年手机取代BP机一样,已经完全数字化的电影,也舍弃了电影胶片,也许,多少年之后,这些胶片,也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但是,大庆人对于电影的记忆,却会一直留在脑海里。那些徒步去看露天电影的喜悦,那些坐在现代化影院里看大片的幸福,那些在电影院约会的美好时光,依然会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不论它的形式或内容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是它的热爱者和追随者。

  以后,当下一代人问起我们昔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们:“大庆电影,它的影子未泛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