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1日讯(孔庆斌 记者孙晓锐)今年,方正县将通过建设水稻现代化示范园区、提水扩稻、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驰名品牌等项工作,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的又一次“革命”,促进农民增收。
方正县102万亩耕地中,水田就有85万亩。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优良,是全国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发源地、全国大米原产地域保护标识县份、全国富硒大米之乡。然而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依靠传统经营方式,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前景。“必须在品质、品牌上做文章,在经营方式上求突破,提升方正稻米产业,实现从水稻原粮加工大县向稻米精深加工产品输出大县转变,打造集约化优质稻米基地”方正县委书记佟宝刚在今年的县委全会上提出这一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正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建园区,促进土地集约化
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哈尔滨•方正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一期总投资5500万元。到2013年,园区面积力争达到12万亩。到2015年,初步形成集生产、试验、示范、推广等于一体的农业经济带。通过园区建设与发展,将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扩水稻,提高粮食产能
方正县在省、市的倡导下,积极实施“提水扩稻”工程,提出了“今年新增水稻6万亩、三年建成百万亩水田大县”的奋斗目标。今年累计投入资金1950万元,新建集中育苗棚区15个450栋,为农民新打大型灌溉机电井148眼,清淤跃进、双龙等干渠5条47公里,新建团结等分水闸5处、移动泵站6处,改造小塘坝4座,修复水毁工程3处,压拦河坝15座,维修提水站100座。8个乡镇40个村的“提水扩稻”工作全面完成。
壮龙头,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农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走产业化之路。方正县今年将发挥东方集团、五芳斋集团投资建设的稻米精深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稻米的精深加工,打造高端产品。同时拓展米糠、稻壳等稻米加工副产品的开发利用,生产米糠油、碳棒等产品,拉长稻米产业的链条,提高水稻产品的附加值。
借鉴天门乡利民绿色稻米专业合作社成功经验,方正县组织农民成立了富民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等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82家。今年各专业合作社农民共签订水稻生产订单42万亩,其中:有机、富硒水稻订单15万亩,比上年增长37%,每斤订单回收价高于市场价0.05元至0.2元,仅此一项可增加收入1950万元。
创名牌,打造全国驰名品牌
2005年3月方正大米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2010年先后在钓鱼台国宾馆、西单文化广场成功举办“方正大米”展销发布会,使“方正大米”品牌价值迅速提升,方正大米不但价格提高了20%左右,而且还供不应求。今年方正县委县政府决心进一步塑造方正大米知名品牌形象,全力推进认定“方正大米”为中国驰名商标工作。同时,加强水稻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和标识使用管理,进一步形成“方正大米”的名牌效应,从而提升方正大米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