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铁局为职工编制“保障网” 生产工作无“后顾之忧”
2011-05-25 14:51:24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烈日暴晒下辛苦工作的哈铁局工务机械段的基层职工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记者被外观清新的工程宿营车所吸引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绥化公寓为乘务员配装当日的午餐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东北网5月25日讯 题:哈铁局为职工编制“保障网” 职工生产工作无“后顾之忧”

  记者 王蕊

  编者按:近年来,伴随着铁路改革的推进、生产布局的调整,职工跨地区生活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哈尔滨铁路局把铁道部提出的着力改善民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集中力量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解决一线铁路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编织等同于全局生产网同等规模,以食堂、吃水、住宿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网和以乘务员饮食、野外住宿、生活服务为内容的保障网,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在全局内实现生活保障网整体化、全覆盖,为21万名职工谋福祉。

  

客车乘务员在乘务员休息室“享用”公寓送来的饭菜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为值乘的机车及列车乘务员供应“小饭盒” 流动工作人员用餐得保障

  20日中午11时许,地处绥化车务段的界山站站区食堂里飘出了阵阵的饭香,厨师齐景晨按照食堂管理员的安排,刚刚做好了今天的午餐,炸带鱼、熘豆腐泡、木须瓜片,香味扑鼻,齐景晨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打地满满的装入盒内。随着一声鸣笛后,从鹤岗途经南岔开往哈尔滨的50182次列车在界山站缓缓停下,44岁的哈尔滨机务段南岔车间副司机王洪敏跳下列车,接下了当日中午送餐员闫更新送来的餐盒,利用停车时间返回机车室吃饭。

  据王洪敏回忆,他从1988年开始跑车,现在1个月也要出来六七趟。在送餐前吃饭很成问题,用餐都是自己带饭,每趟至少要带2顿以上。机车乘务员是高度集中的工作,路上不能放松警惕,不方便热饭,总是凉凉地吃到胃里,很不舒服。“现在吃饭及时、饭菜量足,食堂的饭菜及时换样,不求大鱼大肉,热乎的家常菜我就很满足。”


公寓聘请了专业厨师为职工们准备一日三餐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据宋海清介绍,界山站属于铁路系统的四等站,为摘补机作业站。据介绍,界山站每天要经过94列、47对列车,每日可摘补机28列,在饭口时停靠的车辆极多。作为一个送餐点,为机车乘务员送餐是自去年11月1日正式开始,目前,界山站最少为机车乘务员送餐32份/天,最多58份/天。

  从2010年11月1日起,哈尔滨铁路局在改善了站内职工食堂用餐情况后,把解决流动作业的机车乘务员的用餐困难成为哈铁局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考虑到乘务员的工作性质,哈铁局利用站区食堂覆盖全局的有利条件,确定了像界山站一样的407个送餐点,在一日三餐的用餐时间段,由调度所下达计划,为全局8000余名机车乘务员在值乘期间免费提供三餐。目前,截至2011年5月24日,全局累计送餐50多万份,日均送餐5000份,为运输安全工作的核心岗位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55岁的哈尔滨铁路局南岔机务车间机车乘务员孙耀军说道,“平时从早7点工作到半夜2点,经常自己带饭或者吃泡面,很不准时,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自从开始送餐后,只要在规定的用餐时段内到站停车,食堂就能给送餐,现在一日三餐都有着落了,带饭盒都扔了。”

  今年5月开始,随着全局为机车乘务员送餐的全覆盖,为值乘中没有连挂餐车的列车乘务员的送餐工作也轰轰烈烈的开展了。

  20日中午11点,只有16名职工的绥化站区公寓食堂忙得不可开交,今天在中午11点43分到站的K7063次列车就发来了42份的“订单”。据哈尔滨铁路局生活服务有限公司绥化公寓主任马跃东介绍,这些订单以职工卡划卡结算,送餐人员手持pos机直接让列车长在站台刷卡。每名职工享受到局里1元钱的餐费补助,同绥化站一样,42个站区食堂,哈尔滨、绥化、北安等24个乘务员公寓被列为送餐点,为局管内午餐车旅客列车乘务人员值乘送餐,让包括列车员、车辆检车员、发电车乘务员、餐售人员以及乘警等列车乘务人员解决了值乘中就餐困难。

  刚刚享用了送餐服务的K7063次旅客列车长张颖说道,平时车上工作已经很多了,非常辛苦,好不容易到了吃饭点,还要惦记吃啥。取消餐车后,要么自己带饭,准备出5、6顿饭的量,夏天容易坏,冬天容易凉;要么买点牛奶、面包、八宝粥等,而一杯泡面还得花上4元,又贵又不好吃,时间久了,大家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胃病。 “现在好了,一顿饭有4-5个菜可以吃,才要4元,吃的好又省钱。送来的饭菜非常及时,我们可以尽快吃上热乎饭,再尽快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上。”

  随着111趟无餐车列车近万名乘务人员的吃饭难问题被解决,“吃饭难、吃饭贵”已经成成为了哈铁局的历史。经过哈铁局在送餐组织、送餐定编、调度指挥、餐费结算、设备采购、检查考核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的巨大投入和理顺,确定了407个站区食堂、25个公寓送餐点,建立了配送体系,配齐了送餐人员,开展了专业培训,统一配发了送饭车、保温箱、餐具等备品。针对送餐中出现的问题,先后十余次召开送餐单位、部门协调会强力推进,使送餐工作逐步走入正轨,目前日送餐近6000份,有效保障了流动工作人员的及时、方便用餐。


 

  深入边远地区配送“生活车” 远在漠河的职工也可吃到哈市鲜蔬

带岭站的职工们从6229次旅客列车尾部的哈铁局生活物资配送车上卸下预定的蔬菜和做菜配料。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带岭站的职工们从6229次旅客列车尾部的哈铁局生活物资配送车上卸下预定的蔬菜和做菜配料。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21日上午,挂在6229次旅客列车尾部的哈铁局生活物资配送车正点到达带岭站。带岭站站长孙宝玉与几名员工一起从车上卸下姜、蒜等配料,尖椒、黄瓜等14样20余件物资。据哈尔滨铁路局生活物资配送中心党支部书记韩彬介绍,6229次列车共配有包含28个品种共2113公斤重的物资。列车沿途总共停靠45个站点,其中36个站点需要配送,沿途还将为康金井、兴隆镇、东津等三四等的小站配送。

  据孙宝玉介绍说,带岭站位于边远山区,本地产量非常小,价格贵,菜样单一,路不好,还容易把菜品颠坏。到了冬季,食堂只吃一些储存的白菜、土豆、萝卜、酸菜、咸菜等。“现在生活车配送来的菜很齐全,质量非常好,职工们吃的放心。只要提前3天上报所需物资,每周都会来送一次,很及时、方便。今年春节期间,职工们还吃上了红肠、小肚、肘子等5、6样出自名牌熟食店的食品。”

  哈铁局管辖横跨黑龙江、内蒙两省区,各地区物价相差悬殊。为了让职工都能吃上物美价廉的饭菜,哈铁局组织技术人员利用旧车体改造了11辆生活车,专门为边远地区送去新鲜的蔬菜、米面油和配料等生活物资。

深入边远地区的哈铁局生活物资配送车上配有5个货柜、6个冰柜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生活物资的进货渠道非常正规,都是从各类食品的专业定点厂家定点大宗批量采购,在采购回库后,铁路系统的防疫站还将对采购食品进行质量检查监督。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将优质、廉价的米、面、油和新鲜蔬菜运送走。”哈尔滨铁路局生活公司配送分公司配送站站长张春和向记者介绍说。

  去年11初开始,加挂在旅客列车上的11辆生活车满载着质优价廉的米面油和新鲜蔬菜,从哈尔滨出发,分别驶向了边远站区。其中,11条线路覆盖管内滨洲线、富嫩、嫩林、伊加、牙林、滨北、齐北、绥佳、汤林、佳富、福前、滨绥、图佳、林密、密东、拉滨线409个三等以下的车务系统的站区食堂和工务系统的508个工区食堂。其中,沿途经过神树、双龙山、林口等4、5等的小站,耗时最久的哈尔滨至古莲站需50余小时的路程。


哈尔滨生活物资配送站点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据配送公司业务经理孙继良介绍,为了确保将蔬菜、肉类送到站时新鲜,配送站分节令想办法使其保鲜。“冬季,车上有发电机供暖,并配有热篷布、电暖气等,可使车上温度控制在零上四度至10度左右,夏天,米面油等有少许库存,蔬菜、肉类等则采用当天采购当天配送的方式,同时,在配送车上配有6个冰柜。”

  “每次运来的蔬菜都很新鲜,量也很足,吃过之后从来没有坏肚子过。”带岭站站长孙宝玉介绍道。经宋宝玉计算,生活车运来的蔬菜价格与在当地购买时比较,成本缩减了一半左右,如白菜,生活车运送来的要价仅4-5毛/斤,而当地要价为1元左右。

  业务经理孙继良带记者来到配送站,指着摆在一边的库存物资介绍说,由于多从定点厂家进行大宗批量采购,生活物资的定价都是最低的。“如配货公司购买的五花肉和精肉可达23.4元/斤,比市价为28元/斤便宜了4.6元/斤。另外,通过生活车购买的生活物资,哈铁局采取了补贴制度,其中大米每斤补贴2毛钱,蔬菜每斤补贴5毛钱,油每桶补贴5元。”

  为了方便哈铁局各站上报所需物资,目前,在哈尔滨铁路局供应网上列有最新的物资价格表,各车站可根据此报价,参考当地菜价,再考虑上报需要的物资内容。

  截至今年5月中旬,哈铁局的生活车已为边远站区配送餐料448吨,价值231万元。这些物美价廉的生活物资,解决了偏远站区职工食堂购餐料难、价格贵、不新鲜的难题,让边远站区彻底告别了“四季吃干菜”的历史。

  昔日“加盖平板车”变星级的流动“大篷车” 妇女们唱着歌去干活

  “原来是破旧、简陋的平板车、旧货车,现在成了星级的流动‘大篷车’。”哈尔滨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9车间管理员程相玉至今仍感慨这短短半年来自己一直居住的工程宿营车的变化。

  哈尔滨铁路工务机械段副段长刘丰提起新工程宿营车,更是喜上眉梢。“感觉职工们像是从泥草房住进了新盖的高楼,变化太大了。”

  宿营车、办公车、多功能车、浴池车、工具车、炊事车,从供水管到侧墙保温,从防火墙到防蚊纱窗,从空间的科学分割到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建设人员都进行了细致、周到的考量。今年4月份,哈尔滨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9车间的工程宿营车投入使用,内设有16个车厢,其中9个住宿车厢,已容纳257人入住。

工程宿营车内整洁的“四人间”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工程宿营车上的一节洗浴车厢 改变了职工们洗澡不方便的现状 东北网记者 王蕊摄

  程相玉说道,他是88年参加工作,那时候与现在的条件没法比了,变化更大的还有职工们。从前住宿条件不好,职工们生活习惯很邋遢,早晨起来不叠被,脏衣服到处乱扔。洗漱还要排队,想洗澡就得到附近的街里去洗,勤快点半个月洗一次,赶上冬天不愿意往外跑,甚至半年洗一次。宿舍的味道非常熏人。“现在不用排队洗漱了,每周至少能洗三次澡,衣服统一由服务员洗。如今大家甚至积极地争取每周“优秀寝室”的流动小红旗,勤快起来了。”

  提起“新家”,位于哈尔滨铁路局王杨站的换轨大修九车间的防护员吕桂芳的高兴劲儿溢于言表,“以前睡得是加盖的平板车或旧的绿皮车,是上下通铺,人多。每次来施工前,还得自己带行李、被褥、垫子等。现在把原先的软卧车厢改成了宿营车,四人一‘屋’的房间,变成了公寓式行李,睡的是软卧床,从被褥到暖瓶、茶杯、脸盆,单位都给备齐了,还有一台液晶大电视更是充实了休息时间的生活。姐妹们都高兴地唱着歌去干活。”

  哈尔滨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9车间负责车间信息内业的刘善军,09年进入单位,今年26岁的他在刚看到当时的住宿条件时,甚至对这份工作都打了退堂鼓。他住的宿营车是平板车改过的,上下大通铺,房间内汗味、菜味混杂在一起,气味难闻逼人。冬天烧炉子,烟灰大的直呛人。衣服也要自己洗,而用水还要打100米远的地方去用扁担挑水,条件很艰苦。“现在环境优越多了,有了专门的洗漱间,不用再烧炉子,公寓里配了空调和电暖气,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随时调节车厢温度。不再因为住宿环境不好而影响工作情绪,就想在这安心工作,把这都当成家了。”

  据悉,哈铁局工务机械段共有6000多名职工,包括有18个移动作业车间,3000多人需要在野外作业。为了改造线路大修职工工程宿营车,半年多来,哈铁局投资近千万元,投资改造的4列工程生活车先后投入使用,先后为600多名职工改变野外工作的职工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更加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哈尔滨工务机械段职工的脸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