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乡村干部打白条赊黄小饭店 4万余元欠款无处讨要
2011-07-27 09:19:31 来源:大庆晚报  作者:马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这么多要不回来的欠账令郑宏丽一脸愁容

  东北网7月27日讯 看着铺了一床的欠条,曾在杜尔伯特县克尔台乡经营小饭店和超市的郑宏丽一脸愁容,因为,赊账的人中有不少乡村干部,而有些干部已经退休,有些干部已经离开,她不知这些钱还能否要回来。

  郑宏丽无奈之余给本报打来了电话,向记者反映了这件事。

  近百张“白条”铺满一床

  7月21日,阴雨绵绵。在杜尔伯特县一家小旅店门前,记者见到了打着雨伞等候多时的郑宏丽。

  40多岁的郑宏丽,脸上写满了愁容,与人谈话时,郑宏丽的眼神总是显得有些游移不定,回答问题之前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会儿。“这些年被讨要欠款的事折腾坏了,好几次险些被骗,不敢轻易相信别人。”郑宏丽如此解释自己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

  在旅店二楼一间并不宽敞的小屋里,郑宏丽指着铺了一床的近百张欠条对记者说道:“这些都是乡村干部这些年在我这里打的欠条,共计4万余元,村民打的欠条我还没有摆出来。”

  为了追回这些欠款,郑宏丽曾多次联系欠款的干部,甚至找到克尔台乡有关领导,但时至今日,此事一直没有解决。“没要回欠款,反倒搭了路费,折腾不起了。”看着眼前的欠条,郑宏丽叹息着说道。

  交谈中记者得知,1998年,郑宏丽在杜尔伯特县克尔台乡开了一家饭店,随后不久,又在饭店旁边开了一家小超市,附近的村民和乡村干部经常到饭店和超市消费。

  “刚开始生意挺红火的,本以为能赚点儿钱,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没想到,最后竟落到了这个地步……”

  2007年,在多次催要欠款无果后,已经没有周转资金的郑宏丽,无奈之下,将经营多年的饭店和超市出兑。

  乡村干部频频赊账

  郑宏丽拿出一张已经严重磨损的欠条对记者说:“这是一位副乡长1999年11月17日打的欠条,不到一年时间,他在我这儿共赊账3万余元,现在他已经退休,这笔钱我不知道该向谁要。”

  在郑宏丽出示的某退休副乡长签字的欠条上,记者注意到,上面记载的赊账项目种类繁多,除了饭费、烟、酒外,甚至还有水泥、电线和钢钉。“乡下小超市就是这样,缺什么就卖什么。在乡下开店,赊个账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秋收后,大部分村民都能自觉到饭店和超市偿还欠款,但自从这些干部总欠钱不还后,很多原本主动还款的老百姓也跟着耍起了赖。”郑宏丽说。

  随后,郑宏丽逐一向记者出示了这些干部打的欠条。

  “这是乡奶牛办干部邸凤林2002年12月26日在饭店吃完饭后打的259元欠条,在超市里拿完烟和酒后,他留下了很多欠条。后来我找到邸凤林,对方把这些年打的欠条都要了回去,于2010年4月25日给我统一出了张3800元的欠条,加上其他的欠款,邸凤林共欠我5000多元。”

  “这是乡政府农业中心的干部王德超于2004年1月8日给我打的2627元欠条,这一张是他在2002年到小超市拿饮料等货物时打的311元欠条。”

  除了一些乡干部外,郑宏丽还向记者出示了一些村干部打的欠条。从欠条中显示,最早在郑宏丽处赊账的村干部为时任烟屯大队高书记,2000年赊账1247元;另一张2002年的欠条则显示,东新屯大队吴书记欠饭费4313元,郑宏丽说,吴书记已经离开,联系不上。记者注意到,这些欠条多数都详细记载着赊账货物,也有个别欠条上只写着“招待费”的字样。

  郑宏丽曾多次联系欠款人催要欠款,但是,一直要到现在,有些干部退休了,有些干部已经离开,仍未要回这些钱。

  乡领导责令工作人员催欠债人还款

  21日10时,记者前往杜尔伯特县克尔台乡政府了解此事。乡政府主管党群工作的马副书记接待了记者。

  对于郑宏丽所反映的情况,马副书记说:“如果这些干部是以单位名义在外面赊账,那么,所购物品的发票会在政府相关财政部门有显示。之前,郑宏丽找乡政府反映过此事,我们也认真核查了历年相关账单报表,没有发现这些消费的登记信息。而且,乡政府轻易不会去外面招待,我们有自己的食堂,能完成一般性的招待任务。在郑宏丽处赊账的乡村干部的行为不能代表政府的公职行为,只能是他们的个人行为。”

  采访中,马副书记表示,会把这件事向乡政府主管领导汇报,同时联系相关欠款人,询问其赊账缘由,催促其尽快还款。“虽然这些人都是干部,但毕竟这是个人的债务纠纷,我们也不好强行指令他们。”

  当日15时许,马副书记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已责令乡政府工作人员联系几位欠债人,乡奶牛办干部邸凤林和乡政府农业中心的干部王德超表示,正筹集资金打算于近日还款,其他几位欠债人还在联系当中。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