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七台河
搜 索
七台河:管理体现服务中 民生做到贴心处
2011-07-29 08:59:4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文天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7月29日讯 乘公交、坐出租,走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工地,看街路整治,下社区了解情况……到七台河市采访民生工程,有两个字一直在记者的心头萦绕,那就是“贴心”。

  民生工程做到贴心处,需要的是一种情怀。

  七台河市委书记张宪军的一番话,耐人寻味:“民生问题无小事,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加强社会管理、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注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必须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党委、政府定下来的事,要一抓到底;说出去的话,要确保兑现。”

  大处着眼 做足细节

  “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大手笔’,更需讲究微观层面的‘针线活’。”张宪军一语道出了七台河民生工作的特点。

  先说“大手笔”。

  棚户区改造是七台河民生工作的“一号工程”,目前,170万平方米新建棚改小区已完成征地拆迁;3个棚改小区续建工程已竣工54.23万平方米,9月末竣工后可安置居民1.5万户。

  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廉租房补贴标准由每月60~80元提高到90~150元,新增保障补贴家庭2000户。

  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已落实到区县政府,目前已拆除农村泥草房286户,在建360户。

  在七台河市市长郭新双的大力倡导下,今年3月,七台河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十二五”期间,七台河市和开发银行将在“城市服务功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优化”等领域开展融资合作,意向融资额度为100亿元。首批15亿元用于支持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贷款,将在7月底前到位。

  郭新双说,社会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宗旨是为群众谋福祉,安居才能乐业,住有所居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必须更多地关爱困难群众,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困难。

  4月起,一场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民生条件的“十项环境整治”战役在全城打响。不是简单的卫生扫除,而是城市清洁全覆盖、无死角;不是表面的粉刷装饰,而是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和景观视觉;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而是建立常态性机制,真正为改善民生服务。

  今年,七台河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提高到490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40元,城乡低保财政补助水平月人均提高20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人均18元提高到28元,市内定点三级、二级医院住院医保患者实现及时结算,单病种报销由2009年的5种提高到25种,城乡参保居民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5%以上。

  再说“针线活”。

  出租车乱涨价,群众意见大。张宪军亲自坐出租车体察,随后,全市开展出租车违价专项整治行动,出租车改色、车顶灯更换,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税控计价器,8月底前可全部完成改装。

  七台河煤场众多,常年煤尘飞扬,不仅为地方煤矿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更污染环境,一直被群众所诟病。5月起,各煤场开始增设“防尘网”。此举,不仅能最大限度减少煤尘污染,也会把因煤尘飞扬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3.2%降到6%。。

  平安,百姓期盼。社会面管控在重点时段部位有盲点,出租车司机和保洁员的工作流动性强、工作时间长、接触面广,从6月起,七台河在全市聘请100名出租车司机和500名保洁员兼任“义务治安员”。他们既当治安员,又当信息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公共服务部门的专业服务队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整合各类投诉和求助电话建立公共服务电话中心,正在进行软件调试……

  一件件小事、难事的办好、办实,化为当地群众最真切的民生体验,流淌在当地社会生活的每一处。

  倾听呼声 广纳民意

  群众的事,就要倾听群众的呼声,是共识。问题是,要有抓手。

  七台河,有一个民情恳谈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两次恳谈会,区县一级至少每季度开一次恳谈会,特殊情况随时召开。

  今年2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一次民情恳谈会。会上,群众代表“炮轰”公交车车次少、候车时间长、司乘人员服务态度不好。郭新双亲自坐公交感受“乘车难”。很快,七台河市投入70万元对正在运行的公交车车容车貌进行了整修,增加了公交车客运班次,50辆新公交车投入运营。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组织召开了6次民情恳谈会,群众代表在会上共反映问题131件,当场解决问题65件,除少数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全部落实责任单位解决。

  6月8日,张宪军一大早就来到市信访局二楼会议室,从早8时至13时半,接待了6起上访案件的群众代表。他认真听取涉访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耐心地向上访群众解释相关文件规定,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解决问题,直到上访群众满意离去,连中午饭都没有顾上吃。

  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诉求,已成为这个市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出发点。

  信访积案解决不好,影响党群关系。七台河市把今年定为“积案化解年”,要求“清仓见底”,7月底前,涉访有关单位要出具答复意见给上访人,还群众一个说法。

  重心下移,贴近群众,该市建立起领导定期深入基层制度。县处级以上干部每月至少安排2天作为“群众工作日”,每年下基层不得少于30天。

  他们还倡导“四个一”工作法:领导干部每个季度至少乘坐一次公交车或出租车,进一次公共场所,走访一户居民,深入一户企业,针对群众和企业需求面对面办实事解难题。

  市委做出决定,今后,拟提拔干部和县处级后备干部都要到群众诉求服务中心挂职锻炼半年。

  宋立新,原是七台河市纠风办正科级副主任,挂职近两个月,很是感慨:“我在这里学会了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这对今后的工作会大有益处。”这,也是七台河市委的良苦用心所在。

  根扎基层 化解矛盾

  因管道老化,水压不足,七台河市文苑社区房产小区的42户居民自3月起就陷入“吃水难”境地,先后找相关部门协商多次未果。居民们找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晶,王晶协调水暖公司和有关部门,解决了困扰他们2个多月的吃水难问题。 42户居民化怨为喜,将感谢信贴到了社区办公室门口。

  群众的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受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然置之,使一些小事变大了、容易的事变难了、简单的事变复杂了,致使个别矛盾纠纷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甚至是群体性事件转变,“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七台河市关口前移,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

  从完善综治工作网络入手,实施“联调联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合调解;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由综治、公安、司法、信访、组织、纪检、民政、计生等部门组成的“大调解”工作中心,社区建起了调解工作站,工作站下设民生联络员”,街道、社区、居民联络员三级联动,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

  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发挥行政调解的综合作用和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无缝对接”。

  如今,七台河市各社区调解工作站和街道“大调解”工作中心成了掌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的“信息站”,落实责任、跟踪问效的“督导站”,疏导矛盾、化解纠纷的“稳定站”,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服务站”,构筑起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着力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在创新机制上求突破,在完善制度上见成效,七台河正努力让城乡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更美好。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