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土地多了 粮仓丰了 农村美了 农民乐了——踏访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项目区
2011-08-26 13:59:52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建 陈明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位于农垦建三江管局二道河农场第六作业区的万亩大地号,经土地整理,总面积为12620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粮食种植区。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东北网8月26日讯(王建 陈明 记者印蕾) 八月的龙江大地,谷满稻香,即将进入收获的季节,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作为全国耕地第一大省,我省的耕地保护工作任务较重。由于耕地中低产田比重较大,且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底子薄,如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占补平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围绕这些问题,始自于2001年的全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渐渐给出了答案。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简言之,就是让不好的地块变成好的地块,让好的地块变成高产的地块。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设任务还包括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配置和整理,主要包括田间土地平整,斗、农、毛渠沟等田间小水利设施,配建田间路和田间防护林网,撤并村屯后的土地复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等。

  我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10年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逐步由单一的土地整理、点状复垦向综合整治、整村推进、规模发展拓展。截至今年5月,全省共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512个,累计投入资金105.9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81.7万亩,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56.9万亩,增地率位居全国同类项目之首。


农垦牡丹江分局八五八农场,农场职工肖立河查看水稻长势,土地整理受到了农场职工欢迎。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农村土地整治到底有怎样的效果?日前,记者跟随“全国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活动采访团来到三江平原部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项目区进行了实地踏访。

  在农垦牡丹江分局八五八农场,农场职工肖立河正在地里查看水稻长势。“如果按去年的收购价看,今年一亩地多收个百八十元钱不成问题。”肖立河告诉记者,正是土地整理项目,才让他对收成如此有信心。

  土地整理前,肖立河承包了405亩地,去年秋天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以前的草甸子也变成了耕地,他的地扩大到了470亩。

  土地整理到底好处在哪?肖立河笑称,“那好处可多了!就你现在看到的这片地,以前,春天我们得抢着给苗上水,现在呢,水源充足了,随时随地都有水源补充。以前,土地不平,都是人工插秧,有插的不好的,过后还得花钱雇人补苗。现在呢,我们都用高速插秧机,一次就能插秧成功。以前施肥,靠人工往地里攘,一天就能攘个40来亩地,我这片地攘完肥得10来天,现在都是机械施肥了,4、5个小时,400亩地就能完成施肥。你说土地整理好不好?”

  在农垦建三江分局八五九农场,土地整理项目同样受到了农垦职工的欢迎。八五九农场职工吕长春告诉记者,以前地高低不平的时候,洼地一下雨就涝,水排不出去,种田是个费劲的事。“现在,老吕可是开着轿车去种地。”一位农场的工作人员说道。吕长春憨笑着告诉记者,“外面都知道现在我们农场职工都有开车去种田的了,大家都以为,我们是种地致富了,其实呀,没这土地整理后,再有钱,啥车也开不进地里啊。现在这地平了,连片了,去年,儿子就买了小轿车,开着车去种地。”


土地整理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旱能浇,涝能排。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在八五九农场走访时记者了解到,八五九农场由于别拉洪河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洼湿地和平原现有耕地内泡泽较多,造成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不高,为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农场抓住国家实施土地整理战略的有利时机,结合已建成的八五九乌苏里江灌区工程,共规划设计了2008-2011年四期土地整理项目,这四期土地整理主要位于10个作业站,共8个项目区,项目区将新增耕地1843.642公顷,新增耕地率8.45%。

  农垦建三江管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亚发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八五九农场为例,通过土地整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已建成的2008年项目区共有水1566公顷,按多年平均用水量,每公顷平均用水量为9000立方米左右,整个项目区共需水1410万立方米,通过对项目区节水工程的实施,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6提高到0.9。节约水资源285万立方米,节省泵站提水费用10万元。同时砼管暗埋回填工程新增耕地27公顷。土地整理还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前30-50米的格田,变成了现在70米左右格田,荒草地平整回填后变成耕地,更加适合大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和飞机航化作业。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种植户纷纷购买大型农业机机械,淘汰落后、效率低的机械,如今年项目区购买了25台高整插秧机,每天可完成60余亩的水田插秧任务,比普通插秧机提高2-3倍的插秧效率,大大提高水田全程机械作业标准。据测算,每亩可提高50公斤左右的产量。现在项目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已达到98%以上,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整理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龙江大地的田野乡村,整地生田让山乡巨变换新颜。在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土地整治复垦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率先进行了撤屯并村、集中盖楼,通过合并3个村、撤并13个自然屯,不仅让农民住上公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同时腾出了4100亩宅基地,其中3223亩复垦为耕地。如今,传统的乡村变了样:村庄变“瘦”了,长“高”了,出门不再是泥巴路,购物有超市,区域中心村也已经初具规模,1500平方米商服楼、1100平方米教学楼、800平方米卫生院以及奶牛小区、温室蔬菜大棚和农机具场库棚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托煤坯子、掏炉子、挖菜窖、劈柈子、挑水,从来也没敢想,如今竟然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丰林村二屯农民于景财说起撤并村屯建新村、腾出土地搞复垦的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美丽田园风光。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处长任百会介绍说,自2001年实施土地整治工作以来,我省相继建设512个土地整治项目,遍及省内72个市县及农场,惠及项目区群众近百万人,人均年增加农业直接性收入达2500元。截至目前,三江平原重大工程已实施50个项目,建设规模198万亩,可新增耕地17万亩;示范省工程已实施项目28个,建设规模129万亩,可新增耕地17.7万亩,三江平原东部“两江一湖”地区和松嫩平原三大流域土地整治工程“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通过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到2012年,我省将实现“两大工程”投资10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90万亩,新增耕地50万亩,提高粮食产量36亿斤的目标。龙江大地将呈现更多“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美丽田园风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