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抚远渔业经济越“游”越远
2011-09-29 16:47:02 来源:佳木斯政府网  作者:祝司军 孙立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9日讯 想事干事能干成事的抚远人,用挖掘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鱼精神”,发展渔经济,成功打造鱼品牌,弘扬鱼文化,探索出一条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化模式,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原动力。

  抚远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界江的交汇处,境内有大小河流56条,湖泊泡沼700多个,是我国东北特种鱼类最全、产量最多的地区,共有鱼类21科105种,经济鱼类11科34种,其中鲟鳇鱼、大马哈鱼和“三花五罗”最为著名,抚远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鲟鳇鱼之乡” 、“中国大马哈之乡”。

  曾经的“渔财政”在上世纪末发生了变故,每年鱼子产出20吨,鱼产出500吨的光辉业绩成了历史。由于大量捕捞,渔业资源锐减,甚至有些珍稀鱼种濒临绝境。从全民捕鱼到无鱼可捕,大自然给了抚远人深刻警示。

  2002年,抚远渔业从新一届领导班子身上看到了曙光。县委书记牛学有对渔业展开了全新的攻势。改变以往的“只捕不养”为“以养为主、捕养结合”,走“繁育、养殖、加工、销售”路线,并扩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

  2004年,一个由繁育车间、培育车间、深加工车间和鱼展馆组成的占地5.5万平方米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落成。孵化能力从以往的50万尾扩大到2010年的5000万尾,品种发展到鲟鳇鱼、大马哈等12个。在大力加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网箱养殖基地,现有网箱2000个,养殖水面发展到5万平方米。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润500万元。今年,他们继续扩大网箱养殖规模,使网箱发展到3000个,养殖水面将发展到6万平方米,鲟鳇鱼养殖规模扩大到200万尾。2008年全省水产养殖在抚远召开,抚远被冠以“淡水渔都”的称号,分别在广州、山东、天津等地建立了繁育养殖基地,抚远繁育养殖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国得到推广。

  目前,全县宜渔水面开发利用已达到10万亩,通过“网箱养鱼”和“二次牧鱼”,实现了鱼儿过水增值。全县加工企业已达到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鱼品种类也不断推陈出新,由过去的两三种发展到现在的大马哈鱼、鲟鳇鱼、大马哈鱼子、冷熏大马哈鱼等几十种,产品远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渔业产殖达到2亿多元,“渔财政”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为保护黑龙江与乌苏里江鱼类种群的多样性,抚远成立了专门的放流站,从1992年至今,已向两江投放鲟鳇鱼、大马哈鱼等鱼苗2亿尾,使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赫哲文化、鱼皮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成为抚远地方特色。抚远把赫哲族原始的生活特点、饮食习惯、手工制作等特色归纳成了别具一格的渔文化,通过弘扬,使城市内涵得到了丰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每年冬天里,在冰雪覆盖的江面上,一座简易的窝棚传来铃铛的响声,随即就可以得到鲜活的鱼。这种冬季独特的捕鱼方式已列入文化遗产,并迎来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抚远冬季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充分展现抚远的渔文化,2004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黑龙江鱼展馆落成。馆内收藏着黑龙江水系特产的水中活化石史氏鲟鱼、达氏鳇鱼、中国大马哈鱼、乌苏里白鲑以及“三花五罗”等重要经济鱼的标本达80多个,并展有不同时代的典型捕捞工具。鲟鳇鱼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上千斤的“水中活化石”———达式鳇,极其珍贵和少见的鱤条、梭鲈,让人们大开眼界。通过鱼文化的传播,赋予了抚远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鱼相关的产业都在鱼文化的推动下得到有效发展。

  “农垦有‘北大荒精神’、大庆有‘铁人精神’、咱们抚远有‘大马哈鱼精神’”市委常委、抚远县委书记牛学有掷地有声的一番话,吹响了抚远摆脱贫穷、走出落后,正阔步向“中国淡水鱼都”、“商旅名城”、“国际口岸城市”迈进的号角。抚远是国家一类口岸,与俄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航道距离65公里,其口岸潜力巨大。多年以来,交通一直制约了抚远经济发展的速度。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县委县政府立即做出决定,要架云梯、铺天路,为实现抚远经济跨越发展打破瓶颈制约。抱着没有结果不松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终于感动了相关部门,交通基建一一得到了批复。机场项目的申请用了15个月,在全国用时最短,创造了“抚远速度”。抚远人民百年的梦圆了,也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同时拥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的县份,一张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为抚远经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