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省强化农田水利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2011-10-22 09:48:4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桂华 郭铭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0月22日讯 日前,农工党省委在就我省水利问题进行调研中发现,我省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不强,与打造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省政协常委高景峰建议整合资源,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据介绍,我省耕地总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5%,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我省西部地区近1亿亩耕地,十年九春旱,依靠现有的抗旱水源工程远远不能满足灌溉需求。2007年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导致我省东北部地区的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农垦宝泉岭分局农作物受害面积达2000多万亩,约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在日前召开的省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上,委员们纷纷提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巩固提高,迫切要求水利为此提供更直接、更有效、更可靠的防灾减灾、水资源供给、服务民生等能力。

  省政协常委高景峰建议,整合资源,形成长效投入机制。他提出,一方面应努力培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专项投资基金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涉农信贷管理模式,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于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支持,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化运作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开发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在用好国家对大型灌区主体投入资金的同时,把重点县建设、农业开发、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整合,制定相应的统筹办法,建立起协调管理机制,以保证集中财力向中小灌区农田水利建设倾斜。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