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龙江崛起在此时——黑龙江走出特色城镇化道路综述
2011-12-08 07:53: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漠北高速成为游客去往北极村的便捷通道。资料图

镜泊湖旅游名镇庭院景观错落有致。资料图

  东北网12月8日讯 题:龙江崛起在此时——黑龙江走出特色城镇化道路综述

《特色城镇化 崛起黑龙江》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高长利

  虽已临近隆冬,但严寒挡不住龙江人发展的激情,奋进的脚步。从北极漠河到东极抚远,从油城、煤矿到林区、垦区,全省上下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新景象。

  一段时间以来,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捷报频传——垦区三年“造城”会战,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80%,刷新了全国的提速纪录;林区再造全新大美的森工家园,城镇建设相当于过去60年规模,创造了“森工奇迹”。14个省级旅游名镇开工建设项目278个,镜泊湖、黑瞎子岛等5个名镇初具规模,成为靓丽的“龙江新名片”……


 

 农垦总局勤得利农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城镇。资料图

  发展路径创新城镇化建设彰显“龙江特色”

  2008年,省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总体发展战略,抢抓国家支持矿区、林区、垦区、油区和城市棚户、危房改造的重大机遇,采取“超常举措”使黑龙江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大创新,闯出了“一体两翼”、“一线双核”、“三级配套”、“四大会战”、“城乡和谐”、“环境友好”的特色城镇化新路。

  “一体四区”领跑,全省铺开“大提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黑龙江省注重“一体四区”合作共建,形成了垦区、林区、油区、矿区“四区”领跑、省市县“一体”加快提速的竞相建设局面。三年时间,全省住宅建设投资达2800亿元,等于全省3833万人口每人增加了12平方米,保障房建设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到2011年底,全省城镇化比率将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水平相当于前八年(2000—2008年)提升的程度。

  “一线双核”带动,“二次创业”显生机。依托绥满铁路沿线城市,黑龙江省通过打造这一“黄金产业带”带动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双核”中心城市领跑全省城镇化。几年间,哈尔滨投资800多亿元,拆迁约1400万平方米,建设完成10多万套保障房,基本消灭了四环以内的棚户区;大庆开工建设约3万套保障房,迅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哈尔滨、大庆两市“二次创业”,成为全省城镇化的领军者。


  黑龙江森工总局绥棱林业局建设的职工别墅。资料图

  “三级配套”助推,叠加效应凸显。“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保障配套资金到位”。黑龙江省将“三棚一草”改造列为民生重点工程,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配套建设。四年间,全省投资近3000亿元用于“三棚一草”和保障房建设,国家补贴约200亿元、全省财政投资约600亿元,“四区”企业投入800亿元和职工注资达1400亿元,形成了四级叠加放大效应。启动建设约2亿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极大地提升全省城乡近400万户、1000多万人口的居住质量。让人民群众住进大房子、暖屋子,保障房建设切实成为民心工程。

  “四大会战”给力,城镇化建设提速。从2009年起,黑龙江省超常规部署了“四大会战”,创造了森工速度、垦区速度、名镇速度和交通速度:森工林区“三年会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4平方米提升到22.3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百万人口的新城。垦区“抓城、强工、带农”,撤并1600多个居民点,城镇化率提高到80%,走出了一条“蓄势强龙”的城镇化道路。省委书记吉炳轩赞誉“以城镇带农村,这是黑龙江农垦城镇化的特色,农垦为全省做出了示范,也为全国做出了示范。”旅游名镇建设风生水起,两年完成投资67亿元,72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交通建设重金投入1500多亿元,新建高速公路近3000公里,铁路建设加紧提速,机场建设实现翻番,铸就了全方位提升城镇化的公路血脉、钢铁骨架和空中网络。


 

  职工别墅与停放的现代化大农机,构成了农垦总局前进农场城镇化建设的独特风景。

  “城乡和谐”共荣,打破“藩篱”共建家园。在城镇化进程中抓城带乡,垦区、林区打破旧有“藩篱”,与地方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垦区广泛开展“垦地”、“局市”共建,进行“场镇”一体化试点,领跑全省城乡一体化。三年累计为地方代耕、代种、代收作业上亿亩,产业带动、科技拉动、社会联动取得重大突破。森工林区已有13个林业局与所在县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全方位敞开了合作共建的“大门”。油田、煤矿也积极参与到市企共建中来,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

  “环境友好”优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黑龙江省着眼于生态绿色资源,着力打造建设园林城镇、生态城镇、绿色城镇和旅游名镇。与2007年相比,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9个百分点,相当于多增城市绿地面积3000公顷。主动减产少消耗森林资源上亿立方米,新增森林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旅游开发一改零打碎敲的局面,旅游总收入由420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环保投入由44.3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以上,大气、江河污染程度明显降低,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农垦建三江分局,大型机械在田间作业。资料图

  选对路径,事半功倍。黑龙江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启动实施了“百镇建设工程”,全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宝塔”形城镇建设体系。

  城镇化建设彰显“龙江特色、龙江气派”。一组组活生生的数据面前,龙江人打破了寒冷地区城镇化建设必然落后的“魔咒”,趟出来一条“多快好省”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城镇化增强“动力引擎”科学发展步入“快车道”

  3年撤并300多个居民点,搬迁10万多人口,作为垦区“造城”提速的一面旗帜,建三江管理局城镇化率已由60%跃升至90%以上。通过三年“造城”,“耕种在广袤的原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通过“两场两镇”共建和垦区教育、卫生、文体设施面向地方开放,垦区带动了地方城镇化;助推“三代”向“六代”发展让农垦富余的大农机、大科技找到了在四倍于“主体垦区”——全省农村“影子垦区”发挥威力的“巨大舞台”。


  黑龙江森工总局通北林业局局址新貌。资料图

  通过强势助推,北大荒阔步向世界500强迈进。北大荒集团今年的营业收入将达1200亿元,成为粮食产量占全国农垦系统2/3、产业增加值排名中国农业领军的超大“航母”。 2012年北大荒集团有望跻身全球企业500强,领跑世界大农业。

  “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泥板房一夜间变成了新楼房,走了几十年的泥泞道一夜间变成了柏油路……”森工林区三年会战,近百万居民告别棚户,喜迁新居。作为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缩影,民生工程赢得民心,林区人笑意写在脸上,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二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后悔,一百年仍是景”,森工林区认真贯彻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建设,要求林业局城镇建设科学地规划为“产业集聚、生活服务、医疗卫生、生态休闲、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区。如今森工林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生态园林城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年会战,全省森工林区共拆迁棚户区约1600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强拆事件,做到了“无事故、无上访、无诉讼”,被称之为世界少有的“森工速度”、全国罕见的“和谐拆迁”。森工推进城镇化之举,带动了1.3万多人的生态移民,每年因此净增森林蓄积量百万立方米,同时也根本改善了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实现了安居梦,赢得了160万林区居民的掌声。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从根本改变了林区社会服务“短板”,也带动了森工林区由“一木擎天”到“多业并举”的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神州北极旅游名镇一景。资料图

  大力构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发展旅游名镇旅游产业,国内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30%以上,超过同期GDP增幅近两倍,有效拉动了全省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型。全力支持交通大建设、发展现代立体交通,根本改变了高速公路落后、铁路民航建设滞后的被动局面,直接拉动GDP增加达千亿元。

  “龙脉崛起”四大中心城市。黑龙江省发挥哈大齐牡四大中心城市同居一条“黄金”产业带、交通带、经济带上的“地缘优势”,把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点放在重点打造四大中心城市上。通过实施“八加十战略”建设项目重点向“四城”倾斜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四城”加快崛起的速度。2011年“四城”GDP将提升到近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众多央企伸出橄榄枝。黑龙江省“浓墨厚彩”大手笔筹谋强化省部合作,吸引央企投资,先后多次走出去、请进来,与“央企”协商共谋合作发展大计。2010、2011两年先后两次签约中央企业在黑龙江投资3903亿元和1283亿元,央企签约投资黑龙江总额达4186亿元,为黑龙江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垦总局二九0农场居民自发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资料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撑经济大发展。黑龙江省发挥文化对经济支撑的“灵魂”作用,以城市大开发带动文化大发展初见成效。2008至2011年,黑龙江全省文化事业费投入近30亿元,年均增长20%,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年均递增高于全省经济增幅50%以上;带动全省旅游、服务业发展年均递增30%和12%以上。

  对于龙江3800万人民来说,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黑龙江省走出的特色城镇化道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全省科学发展步入“快车道”。2008—2011年,GDP增幅节节提高,平均达到12.2%以上。特别是2011年,预计增幅近13%,将创造我省近40年的最高纪录。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