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机制创新战略 推进产业项目建设
朱清文
年初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我们在深入分析绥化市发展成就、潜力、优势的基础上,与全省同步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确保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取得实效,全市上下大胆实施机制创新战略,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发展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创新城市发展,使产业项目建设呈超前发展之势。
一、创新领导组织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与人才支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专人管理、专门班子、专项服务推进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全部参与抓发展抓产业抓项目建设,按照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工,实行主要领导帮助抓产业,班子成员帮助抓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原则,进行领导班子再分工。同时,将全市各级骨干干部特别是重点后备干部抽调到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经济岗位,实行专职推进和挂职任职机制,推动重点工作开展。全市确定了绿色食品产业、光伏产业、化工产业、医药产业、林纸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纺织产业、机电产业、生物产业和现代服务业10大主攻产业,成立了10个产业项目推进组,共抽调了188名干部,其中处级干部42人,后备干部146人,分别编入十大产业、八项重点工作和十一个工业园区工作推进组。市委还规定,副处级后备干部特别是近期成熟的后备干部,提拔使用前一律要有重点产业项目和重要经济岗位工作经历。
二、创新发展政策机制,实现地域和区位优势全面共享。集中全市优势力量在优势地区优势发展,让全市共享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安达两个开发区的区位、政策、用地等优势。使安达、肇东等地的局部优势变成全市10个县市区的共同优势。重点依托市本级的共建园区、肇东市45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园、安达市30平方公里的高新化工材料产业园和兰西县5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建设绥化“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落户企业为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含3000万元)的生产加工型项目,项目确定落实后,由投资方与落地方签订正式投资协议、引资方与落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企业由落地方政府和落地方经济开发区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服务,落地方全权负责各项管理服务。在“工业集中区”落户的项目和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实行“属地征收、财力分成、定期结算”办法,项目建设和投产后形成的财力原则上前5年全部归属引资方,之后每年引资方、落地方按7:3的比例分成,应缴税收及各项收入入库后,由市财政局按县市归属统一结算。目前,全市投资3000万元以上异地项目共落实112个,占项目总数近三分之一,总投资额达200多亿元。
三、创新发展活力机制,激发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对干得好,贡献大的重奖重用,两年完不成主要指标的实行问责。全面推行乡财管理体制改革,今年全市除安达实行“分灶吃饭”的独立型乡财体制外,其他9个县市区在现有体制基本不变基础上,全面推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双轨制”财政管理体制。还财政于乡镇,将上划到县级财政的乡级财政人、财、物划回乡镇管理,恢复乡镇财政总会计和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决算等职权,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财政收入规模较大乡镇设立乡级国库代办机构。突破属地征税限制,加大基层招商引资力度,对乡镇引进的项目落户到本县域内任何地方,其实现的税收按收入除上缴国家和省外都划归乡镇财政收入,落户到本市其他县(市)的,按照全市“异地招商”政策,对招商乡镇实行财政收益返还,极大鼓励了乡村干部外出招商引资积极性。2011年,全市乡镇村共引进大小项目504个,已开工472个,到位资金96.43亿元,为项目建设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四、创新城市发展机制,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功能。利用绥化市邻近哈大齐的地缘优势,主动积极地接受其城市经济的辐射,借助其城市功能优势,培育各级高端产业园。与哈市、大庆油田、大庆市主动对接,商议合作意向,各县(市)区也迅速研究决策,主动出击,争取重点产业项目落户。同时,加强同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主动汇报,争取政策产业项目资金支持。目前,全市十个县(市)区和市本级全部辟建了产业园区,全市确定的市本级、肇东、安达、兰西四个产业集中区全部大规模建设了基础设施,肇东、安达一年基础建设达10平方公里,具备了承载更多更大项目的条件,兰西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一步跨越,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入驻一批企业。肇东在同哈尔滨接壤地带辟建了五站高端产业园,安达在同大庆接壤地带辟建了万宝山化工产业园,为加速发展都市圈经济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11个产业园区新入驻项目200个,总投资397亿元,园区项目集聚壮大产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还针对我市已部分形成了中小城市群的实际(绥化市区30余万人口、肇东市区30余万人口、安达市区25万人口、海伦市区20余万人口,已经达到或接近了中等城市规模,兰西县随着地缘优势放大加快建设哈北新城,正在加快跻身于中等规模城市的步伐,青冈、绥棱也非常有优势),我们适时提出了建设城市型经济和中等规模城市群的决策,高起点规划,改造旧城区、辟建新城区、建设产业园区,通过市场运作引入战略投资者,提升城市素质,培育城市文化,强化城市管理。
机制创新战略的实施,使全市行政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因素得到明显消减,使强县、弱县优势共享,让弱县潜力发挥,让强县增强发展动力,共享发展的成果已初步显现。2011年,绥化市新上续建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68个,比上年增加153个,项目规模、数量、质量创历史新高。全市GDP预计可实现880亿元,同比增长15%,增长有望实现超计划、超同期、超全省平均水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普遍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位次大步前移。(作者系绥化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