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佳木斯1月9日讯 到过富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走在大路上,如在画中游。多彩的文化活动,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让富锦这座小城满溢着悠闲、欢乐、和谐,让人不得不靠近,走近她,爱上她。富锦市各类群众性的节庆文化活动形成经常化、固定化的态势。有特色、多层次、多种类的基层文化活动遍布全市,形成了具有富锦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体系。
城市广场天天上演着露天文艺晚会,青少年歌手大赛、青少年舞蹈比赛、青少年器乐组合大赛、富锦人唱富锦歌各种赛事好戏连台。“三江明珠———文化富锦”系列广场文化活动、金色田野送文化下乡活动、农民艺术节,邻居节文艺汇演、“三江之声”京剧、舞蹈、声乐、器乐专场文艺演出等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每年演出场次都达100余场。电影行业积极谋划数字放映加人院线放映,2011年初至今“百场电影进村屯”、“农民工电影夜市”活动不断开展。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192场次,观看人数达14万余人。通过艺术剧场为全市中小学生放映教育影片33场次,观看人数达到1万8千余人;社会放映58场次,观看人数达7千余人。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繁荣活跃,全市声乐、器乐、舞蹈、京剧等18个协会活动频繁,丰富的文化活动、充满激情的广场演出,舞动了一座城市、唱响了美好生活、融洽了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环境,让整个城市焕发了勃勃生机。
“大搭文化台,大唱经济戏。”五届秧歌节的成功举办,“中国北方秧歌城”成为富锦最靓丽、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富锦不断拓展节庆文化的外延,依托产粮大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每年的金秋十月举办“中国富锦金豆丰收节”,如今,金豆丰收节已经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大型商贸文化活动,在拉动地方经济、致富农民的同时,更带动了富锦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层次的一个重要渠道。依托松花江灌区的水利资源优势,在每年春耕时节举办“幸福送水节”;依托厚重的知青文化,成功举办了富锦知青节。“世界湿地论坛” 、房展会,进行了商品房展销、灯展……通过各种节庆文化,富锦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了文化助推器,文化正在成为生产力,成为推动富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图书馆、艺体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广场设施配备齐全,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博物馆免费开放……三年来,富锦市共投入近亿元,建设了总面积56.6万平方米的十二座广场、公园。如今,富锦市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遍布城区的十二座广场、公园、绿地为主体的广场文化格局。广场真正成为群众的文化乐园。投资3000余万元翻建扩建了电影公司、图书馆、新华书店等群众文化场所;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了东三省最大、黑龙江省惟一2500平方米的三江湿地宣教馆,投资500万元改建1857平方米艺术剧场,投资760余万元建设了博物馆。图书资源共享工程顺利完成,新建11个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 201个、示范性农家书屋两家,农村文化大院、图书活动室60余家。8处全民健身休闲广场、松花江书法碑林、乒乓球馆、艺体馆、田径运动场……
目前,富锦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近80万平方米,市民人均活动面积近5.6平方米,是佳木斯东部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的城市。青少年艺体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多家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率先实现了公益文化机构的零门槛。
文化不仅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还是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软实力。富锦市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计划地发展。现在富锦市拥有网络俱乐部81家,歌厅123家,大众舞厅4家,婚庆公司6家,音像社43家,摄影沙龙42家,演出公司6家。全市文化产业已达514家。固定资产总值达963万元,年创效益平均值716万元。建设了集饮食、民俗、美术、摄影、服饰于一体的文化一条街;建设了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浓厚底蕴的“松花江书法碑林”开展了独具富锦文化特色的西山风车旅游景点。2010年成立了富锦文化产品展销中心,展销中心将丰厚的地域文化作为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最佳切入点,积极搭建产业开发平台,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富锦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有赫哲族传统工艺制作的鱼骨画;五色豆制作的黑土风情豆贴画;身着民俗服饰的秧歌娃;湿地芦苇编织的各种饰品和生活用品;还有反映本地生态的的书画摄影作品,现已形成了秧歌文化、赫哲文化、农耕文化、草编文化等六大系列近百种产品,大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