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2月9日讯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结构取得战略性调整,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和“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等称号双鸭山,今天已经成为龙江东部地区经济最活跃城市。
近年来,双鸭山坚持“生态、平安、富裕、和谐”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步走”和“五区一城”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高增长。
全市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全省后排向第一梯队的迈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7.5%和30.6%,粮食产量比5年前增长66.6%。按照市地综合实力14项评价指标测算,双鸭山市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目标基本实现。地方财政实现了由弱势财政向实力财政的转变,县域经济实现了由常态发展向持续赶超的跨越,双鸭山市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市。
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发展迈出科学步伐。通过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五年间由28.1:41.4:30.5调整到26.5:49.2:24.3。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7%,超亿元、税金超千万元的企业分别增加到25户和14户,绝对值平均每年超越一个市地。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全市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8.5亿元,是前五年总和的4.6倍;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5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8个,完成投资488亿元。特别是建龙200万吨钢铁等大项目的竣工投产,国网能源煤电化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资源转换、产业转优和发展转型,主导产业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煤炭、电力、钢铁、煤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建材“七大产业”支撑的战略性调整。全市非煤产业比重提高到55%。新能源、新建材等新兴产业投资额已占产业项目总投资的25.4%。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5%。
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城乡面貌五年大变样。城市建设累计投资47.5亿元,是前五年的8.3倍。建设和改造国道、省道、通乡通村公路和城区道路352条,总里程1834公里,分别是前五年的2.3倍和1.6倍。哈同高速双佳段、集同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安邦河治理、博物馆、社会福利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文广中心、广场公园等一批改善功能、改变面貌的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74.5万亩,建成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均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有望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2012年先后改造农村泥草房5.7万户,建设通村公路1667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级活动室18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村村建成标准活动室、农村饮水基本安全。建成了12个引领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示范村,使新农村建设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推进了以整合城乡建设资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目标的8个“时代新城”建设项目,可搬迁农户1.2万户,吸引5万农民进入城镇,拉动城镇人口增长6个百分点。
未来五年双鸭山市将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打造经济强市为目标,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五区一城”建设,做强做优“七大主导产业”,加快实现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四个文明”同步推进,努力把双鸭山建成以实力、秀美、幸福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新兴工业城市。
壮大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6年达到12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达到60亿元;调优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6:54:30;煤与非煤产业比例调整到30:70;新兴产业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钢铁、电力、煤化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规模进入全省前列;扮靓城市。南市新城配套齐全,滨水北城粗具规模,环山东城特色突出,生态西城风貌形成,中央商城品位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生态和环境质量恢复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做实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和10%,达到28192元和14425元。城乡居民就学、就医、住房等条件显著改善,就业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今年,双鸭山市在全面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步伐中,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抓项目壮园区,确保工业主导地位实现新提升;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抓农业强基础,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突出第三产业振兴,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三产增活力,确保第三产业实现新发展;突出功能品位提升,加快打造山水生态名城,抓城建提功能,确保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