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传承师德之魂延续大爱力量
2012-05-18 10:04:5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常春晖 车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18日讯 “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丽莉老师用自己的壮举诠释了至真至美的师德。17日,由省教育厅、黑龙江日报、生活报联合组织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同志师德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从“师德”二字说起,认为当今社会公众对良好师德有一种更深的期盼和更强烈的呼唤,同时,张丽莉老师的良好师德如一面镜子,让与会人员反思自己是否充分发扬了自己的职业精神,是否能够在未来做得更好,进而引发了大家对如何构建和实现龙江“大爱”的讨论。

  座谈会开始前,佳木斯市第19中学的老师介绍了张丽莉老师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回忆她为人师表的闪光点,期间几度落泪。他们为张丽莉的精神所感动,讨论中与会人员踊跃发言。

  张丽莉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师德”这两个字上。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魏兆胜说,师德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却可以通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的点滴传达出来。当今社会,大家对良好师德有一种呼唤和期盼,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举动让全社会感受到了这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师德,她震撼了所有人,唤起了社会对教师的崇敬。与会人员说,张丽莉让大家重新看到了“教师”两个字的万丈光芒,让我们重新感受到“师德”两个字的分量。最近一段时间,黑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大美大爱的龙江人正在全国形成一个集群式的影响,张丽莉老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她的行为诠释了人民教师最深刻的内涵。

  张丽莉老师的师德之爱是一面镜子,值得每个人反思,应该做到无论身居何位,身在何地,都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张丽莉身上体现了最强的职业道德,不同行业的人,都应该尊重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去思考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否做到了“更好”。有家长代表说:“社会需要张丽莉这样的老师,把孩子交到这样的老师手里,我们不会担心。作为一个普通市民,难免对社会人情冷暖进行谈论,在叹气老人跌倒是否救助时可能会有很多冷漠的判断,张老师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爱,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平日里就能做孩子道德楷模的老师,不只是在知识上的传授,更有精神上的传授。我们的社会呼唤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学校需要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也最信得过这样的老师。”学生代表说,要学习她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关心同事、积极乐观的精神,要学习她那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关心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张老师的举动让他们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强大。年纪还小,力量薄弱,人们总在期待英雄的出现,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逃避,尽管力量很小,却依然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社会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愿意付出,他们希望能够像丽莉老师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代表说,张丽莉她之所以在那一刹那间能够做出救学生的本能反应,在偶然中包含着内在的必然,这是她长期以来对学生无私深挚的师爱的又一次具体体现,是她优秀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操和个人修养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她的行为激励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不仅是师德之爱,还有对于各自职业的热爱,整个社会都在呼唤一种“大爱”,并期待以张丽莉事件为契机,把这种“大爱”传递和延续下去。

  与会人员进而提出:“尊重人,热爱人,赞美伟大的人性,弘扬人性的光辉,国强、人美,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就与必要内容。人人都去真爱、真做、真奉献,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我们中国人也会越来越美,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大爱’。张丽莉的事迹,让我们深受鼓舞,让我们反思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还有人发言:“一次平凡的见义勇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与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社会对精神文明、对高尚人性的渴望,召唤我们对激发美好人性、完善美好人格和弘扬人性光辉的重视。”

  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魏兆胜主持座谈会。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助理、生活报社长包临轩,全省教育界代表、社会学专家、市民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座谈会。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