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英雄赞歌——张丽莉壮举全景扫描及深度思考
2012-05-23 10:38:5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孙佳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23日讯 “我现在不能摘口罩,要不我真想亲亲你。这样吧,我亲亲你的手吧!”久久凝视的目光,感染了所有人。这是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程从北京来哈看望张丽莉的感人一幕。

  5月8日,张丽莉那本能的一推,成为照亮国人心灵的一束最暖阳光。

  感动、牵挂、担忧、焦灼、激动,连日来,种种情绪在人们心中升腾。大美大爱,让生命的炫彩绽放,这一阵茉莉的花香,在神州大地上久久飘荡,无限芬芳。

  同一片苍穹下,曾有多少冷漠和恶行让我们困惑不安,站在时代的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在现实和功利中沉溺太久,多少“爱”已被蒙尘。拂去灰尘,我们还有没有爱的能力?而这瞬间的一推,如明亮的阳光刺破灰暗的迷雾,照亮前行的路。

  留住“最美”期待,凝聚向善力量,提振“以善为美”的道德尊严,让“舍生而取义,舍己而为人”这中华民族千百年最宝贵的“人性元素”永久驻足,成为张丽莉拼死一搏换回的启示与思考。

  英雄城市再出英雄壮举。这一推,推出刹那间“闪现”的人性光辉;这一推,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作出“美丽的指引”

  事件回放“我还能当老师吗?”

  1966年的一个清晨,刘英俊勇拦惊马救儿童,壮烈牺牲。46年后,同样在佳木斯,同样面对处于危难的青少年,一位80后女教师重演了舍己救人的感人一幕……

  5月8日的夜晚,和往常一样的夜色撩人。20时38分,刚刚下课的佳木斯第十九中学初三学生,欢快地冲出暂时借读的第四中学校门口。危险悄悄地向孩子们袭来。一辆失控的大客车突然冲着学生们撞了过去,情急之下张丽莉冲了过去,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被碾在车下,另有5名学生受伤。

  9日早,当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栾卫红赶到ICU病房时,被第一眼看到的情景惊呆了:张丽莉的双腿部位已经空空荡荡。

  11日,清醒过来的丽莉示意想说话的时候,护士们拿来了一块白板,丽莉握笔在白板上写道:“我为什么不能说话了?我还能当老师吗?”护士鼓励她说:“你的家人和学生都在外面呢,你可要坚强,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丽莉听后眼角流出了泪水。由于病情严重,她再次处于昏迷状态。

  沉浸在悲痛中的丈夫李梓烨,无法想象张丽莉醒来后看到自己失去双腿的样子,他不知道当妻子醒来后该怎么对她说,他只知道,“我是她的依靠,她是我的唯一。”

  12日,经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专家组经过近5个小时的会诊急救,最后决定将张丽莉连夜转往哈医大一院进行治疗。当日23时左右,在无数自发赶来的佳木斯市民的关切目光中,护送张丽莉的车队急速驶离佳木斯。

  而今,她静静地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被亿万人温暖的目光所簇拥。

  此刻,丽莉老师在病榻上想什么?因空间上我们尚无法走近她,不得而知。但是,这些天在她的博客里驻足时,记者似乎读懂了“我还能当老师吗?”这话的深刻含义。


 

  她有篇“乐乐想丽莉传”,记录了2011年冬她生病期间,学生们对她的思念和深深的牵挂。张丽莉在博客中写道:“因为这样的文字,我被深深地感动,谢谢可爱懂事优秀的小路同学!谢谢我可爱的孩子们!”记者从中截取了一段文字:“2011年11月26日:哦耶!老师回信息了,老师终于跟俺说话了,激动之心无以言表啊!老师说自己没事儿,我才不信!老师要是没事儿肯定早就来上班了。说!丽莉姐,你到底怎么了?快说!希望老师早日康复,回来!我们全体同学都老想你了!”几句话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一览无余。现在,她所教的佳木斯十九中的学生集体在腾讯开通“三班”微博,祈福老师早日康复。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二33班的张雪冬是张丽莉教过的学生,她说:“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张老师不会放弃每一名同学,也不会用成绩来衡量每一名学生。她曾说过:‘每一个孩儿都是好孩儿,我都喜欢。’”有一个细节让张雪冬记忆深刻:张老师曾为一个正在升旗的初三男孩拍下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代表着责任的照片,并亲自把照片送到了他手里,这张照片一直在那个男孩的书桌上。

  就在出事的前几天,张丽莉为学生出了道作文题,题目是: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而她恰用自己的行为写出了一篇炫美的文章。

  -启示重新拾取那曾被我们丢失的“记忆”

  “最美”惊艳于生死间的一刹那,以青春的生命为代价,以流泪流血为代价,如此可歌可泣,如此令人扼腕。

  未被污染的人性美、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张丽莉的行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温恒福认为,这一推中,不仅推出了美好的人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另外,除了和多年的行为习惯有关外,也是一种职业规范使然。瞬间人性光芒的闪耀,是职业荣誉的守护,片刻迸发的美丽举动——代表了千千万万普通人民教师的缩影,代表了社会行为人最美的“标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民教师热爱学生的大爱情怀,塑造了当代青年和人民教师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

  生活,纠缠于“得与失”的搏弈,那种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爱,那股由世间最清纯的情感流露所汇成的“真善美”的涓涓细流,是否曾离我们日益久远?而张丽莉的行为让我们重新拾取那曾被我们丢失的“记忆”。

  张丽莉,以一己之力点亮道德灯塔,树起精神标杆。

  哈尔滨飘动茉莉花香。巨石击水,向善力量和大美大爱不断凝聚,原来,“善”和“美”并未从我们的内心消失,她的爱正感动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她的爱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传递、发酵、生根、发芽……

  事件回放“她是值得所有人追的星!”

  从佳木斯到哈尔滨,载着张丽莉老师转诊的120救护车及车队一路急行,到哈医大一院2号楼前已是13日凌晨3时。就在哈尔滨入城口,上演了感人至深的一幕:近二百辆出租车打着双闪齐声鸣笛的场面让张丽莉的家人动容,那感人的画面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去往医院的路上,路边的出租车都停下来,司机们站在车外为张老师鼓掌加油。

  13日上午,卫生部派出的5位专家对张丽莉进行了会诊。张丽莉生命体征平稳,各项脏器指标正常,阶段性治疗取得成功。

  卫生部部长陈竺听说张丽莉的事迹后,要求举全国医疗系统之力救治张老师。

  时间在煎熬中度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人头攒动。人们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生命的苏醒。

  14日,尝试脱掉呼吸机。15日,意识好转时有流泪。

  她的每一个消息都牵动着人们的心。

  15日,受中共领导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的委托,省委书记吉炳轩专程赶到哈医大一院看望张丽莉。17日上午,省长王宪魁来到医院重症监护室看望张丽莉。省委省政府安排专项救治经费,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她的健康。

  从15日开始接收市民捐款以来,赶到哈医大一院祝福捐款的市民络绎不绝。22页的爱心捐款留言簿,留下真实姓名者却不足百人。每天都有很多市民自发来这里探望张丽莉,他们中有年迈的老人、几岁的孩童,有夫妻、母女,很多人明知道看不到张丽莉,却仍坚持来到ICU重症监护室门前驻足,那一阵茉莉的飘香成为人们驻足的理由。

  大家都在猜想丽莉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呢?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6日,护士在为张丽莉拔掉气管插管时,她用微弱的声音说出的竟是“谢谢”。

  一直守在丽莉身边的医护人员也想对她说声“谢谢”。在减少镇痛药使用时,她其实十分疼痛。当问道:“你胸疼吗?”丽莉很费力地眨了下眼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坚持配合治疗,这种坚强,对身边的医护人员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鼓励。

  张丽莉是演员海清的粉丝,现在,她成了海清的偶像。海清专程来哈探望她时说,“她是值得所有人追的星!”佳木斯籍影星张国强总想为英雄做点什么,他特意从南京飞到哈尔滨,为张丽莉加油打气。

  17日,她清醒后最想见的是爱人,短暂的探视后,她眼中是浓浓的不舍。

  18日,能与人交流,最放心不下的是要中考的学生。至于肇事司机,她表现的是善良和宽容。

  21日,张丽莉接受骨科清创手术。此次手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壁主持。


 

  -启示二:举全国之力的救助,是对道德提升的一种投入

  这一事件虽已历时半月,但围绕张丽莉的救人事迹和抢救行动以及社会的关注却一直在持续,“最美女教师”舍己救人的善举正成为爱的“传染源”,她的爱不仅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而且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传递、发酵、生根、发芽……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显示,92.4%的人在关注“最美女教师”事件。

  为什么只这一推就产生这么大的震动?

  中宣部《时事报告》副总编辑张旭认为,越来越多的人为最美女教师祝福,原因是明显的:谁都不愿意看到美丽,尤其是罕见的美丽突然凋零、消失。医药市场化后,医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教育市场化之后,教师的名声和地位颇为尴尬……突然之间,出现张丽莉这样一位善良美丽的教师,实在令人珍惜怜爱。

  温恒福认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准在市场冲击下,有的地方出现倾斜垮塌,人性受到极度地压抑,人们在感叹世风日下、天良渐泯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人性美的一面。如同黑暗中行走的人们需要有光辉的引领。一个有美好人性的形象,再加上肢体的高位截瘫,让大家觉得很不幸很遗憾,多方面的综合,使人们内心中深埋的向善情绪瞬间被强烈地激发出来。而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救助,是对道德提升的一种投入,是民众留住“最美”的期待。不仅张丽莉,所有像她那样的人都值得大家去牵挂和关爱。她们用自己的道德善举竖起了文明的标杆,托举了整个社会向善的力量,向无数曾经因为各种冷漠、误解事件而变得麻木的人们证明,我们身处的世界从来不缺乏温暖,它仍然充满光明和美好。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瑛说:时代的变迁,需要道德的灯塔照亮前方的道路。人民群众的心灵也因为有了道德的驻留才得到安定,有了道德社会才会稳定发展,这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人们对道德是有需求的,人心总是向善,善举播散开来,人们自然就凝聚起来。而“道德”的提升恰恰需要一种自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力量。

  看来,道德本来就存在社会中。络绎不绝的来看望张丽莉和捐款的民众,正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示“善”和“美”并未从内心消失。“最美女教师”唤醒了更多的人发自内心最本质、最真诚的原生态的爱,以自我之“小爱”唤起整个社会之“大爱”。

  最美女教师情牵亿万人心。寒地黑土孕育历久弥坚的潜能与潜质,让她在“爱”中探索、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熟、在“爱”中奉献。她及像她一样的龙江“最美”草根,正成长为黑土地上的广袤森林,把美丽与温暖的种子撒向神州大地


 

  事件回放“一个像花儿一样的女孩”

  英雄,可钦可佩。英雄,就在身边。

  张丽莉,一个弱女子却有如此义举,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连日来,记者赶到佳木斯,走近张丽莉的亲人、朋友、同事,还原她的“美丽容颜”;打开张丽莉的微博、QQ空间、博客,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她,一个没有正式编制、收入不足千元的普通女教师。她,在成为英雄之前,就像我们的邻家小妹。

  她有今天的成长,除了佳木斯这个屡出英雄的生长环境的熏陶,家族的基因成就了她的师德大爱。爷爷、大伯、爸爸、老婶、大娘都是教师,这对丽莉影响很大。正是怀着这种朴素的热爱,让她的行为为“灵魂工程师”的神圣增添了新的例证。

  最爱的是学生,最亲的是家人。在她的QQ空间中,她深情地写道:喜欢和爸爸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漫步街头,即使两个人默默不语,在我看来却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公公李光军说:“丽莉是我们家的开心果,天天给我们快乐。最难忘的是每天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时,她把腿翘在茶几上,抱着干果盒子给我们剥干果吃。如今再也看不到这场面了。”说到这,老人眼里噙满泪水。

  在微博中,她写道: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她的愿望:和我的家人在一起,做个好妻子,当个好女儿!她的理想:每天尽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的小情调:七夕,我俩穿着情侣装,一路上赚着回头率,迎着羡慕的眼光,幸福地连逛了七个小时!无敌!吼吼。

  一个像花儿一样的女孩,不仅漂亮而且活得坚强。我们应该更早地珍视她的美丽。

  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启示三:珍视生活里那些平实却伟大的人

  从谢尚威、最美女孩、汤原救火英雄、到“最美女教师”,再到近日三进火海排险的“最美军人”高铁成,不到半年,龙江涌现出6位英雄。

  “七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周围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平凡人都有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从草根变成英雄。生活中也许不乏像张丽莉老师一样坚韧不拔、善良体贴的可敬师长,但评判优秀教师的正确标准和社会对真善美的由衷诉求有所缺失。我们应该珍视生活里那些平实却伟大的人,不要等到大地蒙霜、苦难骤临之际才怅惋悲怆地感伤她们的“最美”。

  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在这种热的背后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媒体和思想者应对民众进行引导。

  张丽莉的高尚行为再一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不是雷锋不多了,也不是做好事的人太少了,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激励更多的人向善,如何让更多的人自觉加入到“最美”的队列中来。

  省社科联研究员崔家善是阐述闯关东精神第一人,并由此引发省委成立“黑龙江优秀精神”课题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丽莉的英雄壮举源自于从小受到父母、老师对她所进行的中华传统道德的教育和影响,源自于张老师土生土长的那种纯朴、善良龙江人所具有的特质,也更源自于我们寒地黑土所孕育历久弥坚的潜能与潜质,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闯关东精神为代表的黑龙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我们龙江人正需要弘扬这种“大美大爱”的精神。再次回望、再次梳理英雄壮举,正是为了探寻这个社会积极生长的力量。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种种遗憾终有一天会“化茧成蝶”,一个个“最美”将汇聚成这个时代最靓丽的底色。

  “你承受了命运的苍白,窗外已鲜花盛开。都说你是大爱,可这大爱是自强的存在。茉莉花开,大美大爱。”“最美”风景就在身边,“最美”故事还将延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