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5日讯 初夏时节,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下了一场及时雨,农民们正在大田里忙碌着,看得出来,他们对丰收充满了信心。
“由于采取了集中采购、统防统治,生产成本不仅每亩降低了20元,而且产量还高出30多斤。”德安惠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洪宇笑呵呵地说。据了解,这个合作社去年承包经营本村耕地1万亩,秋后算账,入社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为了扩大经营,今年他们又承包了邻村4000多亩耕地,总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5万亩。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今年共流转土地73万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0%。
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身份转正
以往土地流转多由农民自行联系承租对象,自行协商,流转中出现纠纷难以及时协调解决,这个市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民土地流转畅通渠道、搭好平台,成立了市土地流转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收集、登记、发布、合同备案工作。各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由村干部负责收集土地流转信息,接受村民土地流转申请,指导合同签订及督促兑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专兼职工作人员达30多人,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为土地流转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为了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这个市还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土地流转有了坚强保证,最大限度消除了不确定因素,调动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政策扶持流转催生规模农业
五大连池市制定了《土地流转实施办法》,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等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倾斜。农业银行、信用联社优先向土地流转大户发放贷款,阳光农业保险优先将种田大户土地纳入保险范围。在涉农项目资金使用上,将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形成了农业项目跟着土地流转走、基本设施围绕产业基地走的良好格局。市政府出资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几年来,共投入奖励资金近百万元。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热情逐年提高,目前全市经营土地300亩以上种田大户已经发展到380户,土地流转整村推进的达到15个、整屯推进的达到13个,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了小农分散经营的落后局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加快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外移内消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后农民失地不失业,五大连池市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确保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技能培训基地12个,以“阳光工程”为载体,把“就业培训”和“储备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促进劳动力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注重发挥市域企业的吸纳作用,积极联系北大荒矿泉水、温都水城、宝泉啤酒、东谕饮品等大企业,提前了解其用工需求,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全方位“订单式”服务,为劳动力内转就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个市还鼓励种田大户、农民合作社聘用失地农民,让农民就地就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年初以来,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余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超过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