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助力现代水利建设纪实
2012-06-08 10:37:1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惠玲 施虹 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8日讯 这里有我国唯一的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重点实验室;这里有亚洲最大的野外冻土观测场;这里有设施先进的水利科技试验研究中心;这里每天都在努力解决水利工程、农业生产中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

  这里是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我省水利科技发展的“主角”。

  寒区水利工程技术研究全国领先

  6月6日,记者走进了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重点实验室,这个外行看来并不起眼,业内却赫赫有名的地方。

  在其中的低温试验室正在进行冻土力学模型试验。由于试验要模拟不同温度条件,穿着夏装的记者一走进其中,顿感凉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寒区水利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滨告诉记者,这个试验用取自引嫩扩建工程的土壤,试验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水利工程土质边坡随之受冻和膨胀的情况。这是当前我国针对季节冻土区研究的重大科研课题——《深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土综合技术研究》的一个小试验。这个研究是为了防止我省水利工程土质边坡持续受冻胀的破坏,降低工程维护成本,延长工程寿命。

  “修不完的工程,配不完的套”,这是我省水利工程行业普遍头疼的事。我省冬季漫长、寒冷,属深季节冻土地区。由于温度的变化,冻胀对水利工程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水源和输配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提高工程效益,为粮食主产区供水安全、粮食稳产高产服务。

  针对这一行业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就建设了冷冻实验室,开展了工程冻土和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及建筑材料抗冻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来,水利科研人员重点研发了“桩、板、墙、土”等多项季节性冻土区适用的抗冻技术措施。这一技术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广大季节冻土区5万余座工程和近700公里衬砌渠道中应用后,节省工程投资30%以上。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优化设计了一整套高寒地区有坝引水渠首工程方案。

  我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季节冻土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3.5%。我省的寒区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为解决全国季节冻土地区水利工程的冻害问题做出了贡献,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声誉。

  节水技术研究促粮食增产

  离开冻土实验室,记者来到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农业水土试验场,一种类似秤的小仪器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所长李芳花说,它叫蒸渗仪,是该所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的,用来测试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水分消耗情况,这种称重式蒸渗仪具有国际先进性,农作物即使蒸发0.1毫米的水也能被它测出来。

  小小的蒸渗仪代表了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的水平,而在国内同类研究机构中,其农田水利工程及节水技术研究也一直处于前列。

  近几年,我省旱作农牧区因干旱频发、耕整措施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耕地板结、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退化、地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研究,构建了“蓄、保、改、降”功能特点的振动深松改土蓄水保墒技术,解决了旱作农业中土壤改良和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并举的重大技术难题,对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显著的作用,提高粮食产量10%以上。

  与此同时,国家863计划项目“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节水农业综合体系集成与示范”和黑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区节水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子课题的研究,创新性地将“3S”技术、计算机技术、水文模型与旱情信息管理及抗旱决策进行系统化集成,实现了我省数字化旱情监测预报与抗旱决策分析,填补了抗旱减灾专业领域的空白。

  “十五”以来,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完成及在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57项;有21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发表学术论文391篇。

  “十二五”,这个院又承担起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技术及设备研究与示范”、“东北粮食主产区玉米膜下滴灌模式研究”、水利重大推广项目“农业高效喷灌技术推广示范”等重大科研任务。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