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4日讯 经过几年实践,目前延寿县已建立了纵向覆盖乡镇、村(社区)、屯,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大调解”组织网络,做到信息及时收集梳理,形势及时研判预警,矛盾及时调处化解,为建设和谐幸福延寿奠定了坚实社会基础。
把土地纠纷解决在田间地头
2012年5月,延寿镇双金村的农田里,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条被人为挖断的百米农田路修复如初,围观的村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负责此事调解工作的镇村干部们“悬着的心落了地”。
原来,双金村有一个村民邢某,平时好占小便宜。一天,他竟然打起了自家水田边农田路的主意,将百米长的农田路改成了水田,却全然没有顾及到下游十余户农民100多亩农田无法耕种。
在村干部与邢某沟通无果后,愤怒的村民来到延寿镇政府讨个说法,并称如果此事不能解决,就要对邢某“不客气”。就在此事即将酿成流血事件的情况下,延寿镇负责“大调解”工作的镇村干部及时赶到现场,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安抚村民情绪,对邢某的“水田”实地调查。
经过实地调查后,镇村干部感到应当恢复农田路,但如果强行恢复又容易在村民间埋下隐患,以后可能激发更大矛盾,于是他们决定“攻心为上”。
此时春种已经开始,为不耽误春种,镇村干部一边请有影响的村民与邢某谈心,指出他的不足,一边多次到邢某家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改变了他的想法。几次调解之后,邢某终于认识到自己错了,同意立即恢复农田路。
把矛盾化解在邻里社区
宋国珍是延寿县前进社区居民委主任,同时也是一名调解员。
2009年9月,一名叫康凤云的老大娘,拎着一瓶农药怒气冲冲地找到宋国珍,说自家的菜园被旁边的企业毁了,如果宋国珍不能帮她解决,她就去信访办,如果还不行,她就喝农药。宋国珍急忙拦住康大娘,跟着她去了解情况。
原来,康大娘自家房后有一条荒弃的水沟,康大娘十年前将沟边土地开垦成小菜园,来补贴一家生活。2009年,一家企业在水沟的对面建厂,为防止雨大滑坡,决定将水沟填平加固加装排水壕,如此一来康大娘家的菜地就毁了。康大娘多次找到企业理论,而企业认为水沟本就在企业用地范围内,拒绝给康大娘补偿。
宋国珍陪着老人来到企业,对负责人说:“我来不是跟您讲理的,我是来讲情的。”宋国珍将康大娘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负责人做了详细介绍,在得知康大娘家中窘迫,丈夫卧病在床,这块菜地是她一家重要的生活来源时,企业当即表示在填沟的时候,一定注意保护康大娘家的菜园,不让其受到损失,之后又拿出1000元钱来到康大娘家中表示慰问。
自承担社区调解工作以来,宋国珍调解处理各类纠纷近百起,帮助许多像康大娘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
“大调解”组织网络覆盖全社会
延寿县“社会矛盾大调解”,最初源于一起村民冲击镇政府事件。
2009年5月,由于土地纠纷,顺兴村春耕生产迟迟不能进行。原来,自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后,顺兴村80多户农民举家外出务工经商,承包田转让或变相转卖。随着农村土地收益回升,顺兴村许多农户又回村索要承包田,而代耕者却拒绝归还,双方矛盾不断升级,部分村民因此冲击镇政府。
为解决这一多年遗留问题,延寿县组成了由县长带队的工作组,深入顺兴村村民家中,开展调解工作。县长坐在炕头与农民唠家常,讲政策,谈法规。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被一一化解。
顺兴村事件的成功解决,使延寿县下决心持续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
延寿县“大调解”工作党政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体现的是“调”字,归结点是“解”字。充分发挥党政组织主导和领导作用,实行县、乡、村(社区)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化解,尤其是对一些情况复杂的重点疑难案件,县级党政领导亲力亲为,充分调动区域内行政资源,带动和促进“大调解”工作有效落实。特别在处置影响较大矛盾纠纷案件时,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逐一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