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林展示自己种植的平菇。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东北网7月4日讯 题:林区产业转型 富了敢于“吃螃蟹的人”——《喜看林区新变化》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李博
随着国有重点林区实施“天保”工程,林区人对于树木的认知有了深刻的转变,从滥采滥伐到如今的倍加爱护,而木材产量的逐年减少,在给林区职工带来诸多困惑的同时,也使得如何改变现状走出一条致富新路成为林区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日前,记者深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绥阳林业局,通过实地采访,探究国有林区发生的新变化。
二道岗子经营所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榆黄蘑。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向多种经营要效益 思路一变天地宽
奔波了近四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绥阳林业局。和该局二道岗子经营所副主任夏洪云约好,要去他们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转转。在基地门口,记者见到了负责人徐化林。
说起这个占地1.8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徐化林打开了话匣子。基地建有培养室1000平方米,出菇暖棚800平方米,出菇塑料大棚5000平方米,主要生产平菇、香菇、榆黄蘑等,产品全部销到绥芬河市,年可创产值140万元,效益51万元。
二道岗子经营所职工向记者展示黑木耳立体棚室栽培技术。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发展多种经营,富了林区百姓。谈及三年来基地建设的辛酸,徐化林感慨很多,他说,以前种地、养猪、养牛都干过,但收效都不好。一次到绥芬河的偶然机会,发现市场上平菇十分畅销。回来后便悉心研究,经过多方考察,他利用木耳菌户废弃的杂菌糠、营林生产下来的灌木及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几经尝试,喜获成功。“路都是自己一点一点趟出来的,思路变了,天地宽了,林区职工的致富路也就广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天凌晨三点,种植基地生产的800多斤平菇就被商户们一抢而光。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十足的干劲,徐化林已从单一种植平菇开始尝试多种经营,并请来技术员帮忙指导。徐化林自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钻研技术上,开始到全国各地“跑跑”,开拓思路。

绥阳林业局二道岗子经营所的地栽木耳。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如今,徐化林已是东宁、绥芬河地区最大的个体户了。问及他的致富秘方,他谦虚地总结,学习很重要,林区群众和城市人比起来思想落后,但不能因为偏远就永远封闭下去。通过“走出去”,多看多问多想,打开思路,凭借辛勤劳动和实干,肯定会有收获的。
作为绥阳林业局的产业带头人,徐化林眼光瞄得很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咱们林区职工趟出一条路来。让咱们百姓少走弯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龙头带基地”小木耳闯出大市场
在绥阳林业局二道岗子经营所,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产业,那就是黑木耳产业。在发展黑木耳产业上,绥阳林业局依托位居全国木耳第一县——东宁县境内的优势,加大力度推广棚室木耳栽培技术,出台产业发展政策,扶持职工致富。
今年年初,二道岗子经营所建设了26栋立体棚栽示范区,每栋120平方米,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职工。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已有30户职工预定明年的大棚,这种在林区施行的木耳种植新技术以其省水、省地、用工量少,无污染,出耳好,售价高,没有农药残留等优点,得到了林区百姓的充分认可。
二道岗子经营所副主任夏洪云说:“在林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干部就是要为职工群众带好头、引好路!下一步,经营所将在精品生产上下功夫,分级分类分等,进行更多尝试!”。
在转型发展中,绥阳林业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进行规模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创造条件扩大产业加工规模,提高加工能力。投入资金1500万元,合资成立宏福山特产品公司,新建厂房10070平方米,设有加工、仓储、冷藏、办公四个区。工程完工后,企业年可加工黑木耳200万公斤以上、山野菜80万公斤、松茸面20万公斤,年创产值2400万元以上,安排就业岗位600余个,现已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发展格局,对绥阳林区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辐射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