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兴安岭
搜 索
大兴安岭地区42万公顷林冠下资源有偿转让个人
2012-07-09 21:29:11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景臣 雷志国 刘晓龙 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资源丰富,图为林业职工用废林林种植木耳。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东北网7月9日讯 (张景臣 雷志国 刘晓龙 记者 侯巍) 新林林业局塔尔根林场职工战立忠今年承包了110公顷红豆,通过细心管护,采摘红豆的收入达6000余元。这是大兴安岭地区实行林冠下资源经营模式改革,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一个缩影。

  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其广袤的原始森林内野生浆果、黑木耳、蘑菇等林冠下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野生蓝莓年总储量为2万吨左右,占全国的90%,占世界的30%,一直享有“中国野生蓝莓之乡”的美誉。

  针对近年来林冠下资源缺乏规范化管理的实际,今年初,大兴安岭地区将林冠下资源经营管理模式提上重要日程,在可利用林冠下资源面积的基础上,以国有林地产权不变为前提,将林冠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林区职工经营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林冠下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管护、森林防火“三位一体”的经营新模式。

  据了解,今年,全区先后将适宜转让的42.41万公顷富集区的可利用林冠下资源全部转让给林区职工,共转让林地2964块,承包户6705户,户均转让面积63.26公顷,人均收入约7000余元。

  按照地区关于林冠下资源集约化管理的部署,各林业局根据施业区情况、资源、路网现状和个人管护能力,合理划分承包地块,将适宜转让的地块全部向当地职工进行集体公示,按转让承包经营程序,以林场为单位采取分户和联户等形式积极推进林冠下资源经营权转让承包,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明确了责权利关系,使承包职工真正将自己承包经营的沟系比作“林庄”,把林冠下资源当作自家的“菜园”细心经营,既有效地保护了生态资源,又致富了职工群众。


 

  林场职工承包林区养蜂。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位于伊勒呼里山东北坡的新林林场,拥有蓝莓资源8040.4公顷,储量81吨,允采量73吨;红豆16329.8公顷,储量45吨,允采量45吨。年初以来,林场稳步推进林冠下资源有偿转让工作,成功转让承包333户,人均收入约7000多元。168林班管护员马广军,承包蓝莓资源后细心经营,增加收入1.4万元。

  数据显示,今年推行林冠下资源集约化经营管理以来,全区野生蓝莓采集量约3097.19吨,红豆采集量约3793.25吨,为野生浆果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据统计,目前,大兴安岭地区有野生浆果生产加工企业24家,其中有龙头企业4家,现已先后开发出蓝莓原果、果汁、蓝莓果酒、果干、罐头及花青素提取物等十大类142种产品,蓝莓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2000吨左右,渐趋成为林区经济转型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