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9日讯 前不久,五常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加上此前的“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五常大米已拥有4项桂冠。
按照“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打造大品牌、培育大产业”的发展目标,五常市去年启动了全国最大的百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目前,示范园区整体规模和功能已经显现。
覆盖12个乡镇,面积百万亩
眼下虽是农闲季节,但五常市卫国乡的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却在大兴土木,浸种催芽车间、育苗大棚、控制指挥中心已经封顶。
据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王雪峰介绍,卫国乡这座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由东方集团和五常市共同投资,总投资3300万元,是国内目前投入最大、建设规模最高的“水稻智能化育苗工厂”。根据“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打造大品牌、培育大产业”的发展目标,五常市启动建设百万亩水稻示范区项目,通过机制创新,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五常水稻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推广水田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建设水稻新技术孵化和推广基地、水稻育苗基地、水稻种植基地、水稻加工与市场物流基地、水稻会展基地。以民乐、卫国、龙凤山等12个水稻主产乡镇为依托,建立百万亩水稻示范区。
去年以来,五常市已投入20多亿元,新建和维修水利工程300余座,干支渠硬化和清淤180余公里,新打补水井117眼;建成能为200万亩水田提供的优质种芽的高标准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6处,新建集中育苗小区54处,水稻标准化、自动化育苗大棚1.2万栋。
小块地改“大田”,稻农增收2亿元
百万亩水稻示范园区给农民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小块田改成“大田”。
志广乡五星村农民佛伯林说,过去他家一垧多水田分成五六块,大的两三亩,小的几分田。去年春季,五常市启动了示范区建设项目,把他家的7亩多水田和邻田一起改成了一万平方米的大田。村干部作动员时,他直摇头,认为这样做是画蛇添足。秋收后,佛伯林特意把园区的水稻和小块田水稻产量进行了对比。园区水稻亩产1500多斤,小块田亩产1400多斤,相差100多斤,佛伯林这下服气了。他说,产量上来了不说,在园区还能享受选种和专家技术指导等很多“待遇”。
王雪峰算出的数字是,小块水田改大田,每亩新增有效种植面积8%,亩增产106斤,100万亩水田就增产1亿斤水稻,按照五常稻花香品种最低每市斤2元的价格计算,稻农增收了2亿多元。
育苗“工厂化”,告别“大中棚育苗”
1998年,五常市普及推广水稻“大中棚育苗”技术,水稻生产夺得连年大丰收,这项技术被水稻专家称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然而,今年五常市已建成6座现代化育苗工厂,“大中棚育苗”技术成为历史。
2010年5月,五常市民乐乡动工兴建首座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民乐乡党委书记宋德旭说:“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有三大优势,一是结束了过去农民水缸浸种、炕头育苗的土办法,实现育苗智能化和标准化,解决了烂苗和伤芽的问题;二是省工省时,过去农户连浸种带催芽,一家人忙乎10多天,现在智能化浸种催芽育苗基地育苗全过程仅需4天,用工量减少60%;三是工厂化育出的稻苗齐苗壮、产量高、品种统一,能抢回有效积温10多天,可以大胆应用晚熟品种,平均增产10%。”
今年秋天,五常市将在百万亩园区建成6座“育苗工厂”,新建水稻标准化、自动化育苗大棚12000栋,集中育苗小区54处。五常市成为全省水稻建设“育苗工厂”最多的县份。到明年,五常市将实现境内200万亩水田生产标准化、自动化大棚育苗全覆盖。
水稻全程机械化,每亩节省400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五常百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另一目标就是实现全程机械化。
过去,五常市水田是由无数个大小不规整地块组成,农业机械使不上劲儿,大多靠人工劳作,致使这个堂堂的“水稻王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远不如通河县。农机专家说,水田不化零为整,五常水稻生产不可能实现大发展。
民乐乡农民是最先尝到水田全程机械化甜头的。去年插秧期间,民乐乡农民刘士奇开着新式的水田摆栽机在一万平方米的水田中撒开了欢。刘士奇等村民的共同体会是,过去每亩地水田人工插秧、收获,总共需要雇七八个人,全程机械化后用工量减少一半,节约费用400元。
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说,百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13年将全部完成。届时,智能化育苗工厂、农业合作社、标准粮田将展现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拥有4项“桂冠”的五常大米将迎来又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