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吃干榨净”稻米 建加工园区实现利润新增长
2012-07-25 21:00:5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的粮囤。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的稻米生产加工车间。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东北网7月25日讯 题:黑龙江“吃干榨净”稻米 建加工园区实现利润新增长

  记者李博

  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省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114.1亿斤,居全国第一位。同时作为全国粳稻第一大省,黑龙江2011年粳稻产量达到412亿斤。

  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黑龙江“大粮仓”的名号称得上响当当,但是,在“稻强米弱”的现实背景下,粮企自身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尤以落后产能过剩的小作坊为代表,产业链短、总体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凸显,使得我省丰富的优质水稻粮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日前,随着我省一批重点稻米加工园区的建成和投产,将稻米吃干榨净的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破茧而出。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稻米色选机正在运行。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运用稻壳发电的电厂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发电作业。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稻强米弱 我省粮食加工企业举步维艰

  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副处长赵会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水稻主产区的我省有大量的粮食加工企业存在,但大部分规模小、品牌杂,分散加工、集中度低,使得副产品米糠、稻壳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总体效益不高。

  统计显示,2009年度全省有稻谷加工企业1167户,日加工200吨以下的水稻加工企业959户,占82.2%;年生产能力4099.2万吨,是当年水稻产量的2.6倍;实际处理稻谷1325.5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32.3%。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流水线工人正在进行大米入袋作业。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对稻米进行深加工所得的副产品,有米糠、活性炭等。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建稻米加工园区 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2009年,黑龙江提出“利用3-5年的时间建设、整合和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关于稻米加工园区,赵会明给出了解释,他说,以稻谷规模化加工为基础,以副产物深度加工为核心,通过不断延伸加工产品链条,提高稻谷加工的主产品、副产物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形成稻米全产业链的集约生产和经营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最终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流通产业园区。

  赵会明介绍说,按照《黑龙江省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园区必须建设年加工30万吨水稻生产线,建设日加工100吨米糠制油和深加工项目,3000千瓦以上发电车间。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成为稻米加工园区,否则仍为大米加工厂。

  2009年上半年,黑龙江共投资13.7亿元,率先启动北大荒米业建三江、鹤岗万源、农垦八五零、庆安鑫利达、北大荒米业友谊和益海(佳木斯)6个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形成186万吨水稻加工先进产能。各园区配有或与附近电厂合作进行稻壳发电和米糠油深加工项目,使稻壳、米糠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了低碳和循环经济效应。2010年投资24亿元,启动建设8个稻米加工园区;2011年投资14.6亿元,建设4个稻米加工园区。截至2011年末,已建成的14个稻米加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0.8亿元、利税8269万元,分别占全省稻米加工产业的20.2%、21%、12.7%。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利用稻壳发电的车间内。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我省稻米加工园区内正在运行的稻米色选机。东北网记者李博摄

     敢试先行 企业利润实现新增长

  在记者深入到佳木斯、鹤岗和绥化等地的稻米加工园区,采访中,无论是民营、外资还是央企,诸多的稻米副产品的研发、投产,成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

  用纯稻壳燃料发电,用稻壳灰生产水玻璃、白炭黑、活性炭,用米糠生产毛油、一级油、谷维素和精致糠蜡等等,延伸出更多的产业链条,将稻米吃干炸净,如此成为这些企业突出重围,发展壮大的新式“武器”。

  黑龙江省万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邹士辉告诉记者,该企业的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链环环相扣,用汽、用热来自稻壳电厂,辅助设施共用,管理成本共摊,每种产品成本都比独立生产企业低,更比用其他原料生产的同类产品质优价廉。

  邹士辉说,企业现有5个环节的循环加工,每吨水稻增值347元,是传统大米加工企业的4倍,另外,米糠代替大豆制油,节约土地,2吨稻壳代替1吨原煤,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忠辉对于本企业摸索出的“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水稻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如此评价,他说,该种模式中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就是水稻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且现金付粮款,立刻让农民得到可观的报酬;然后将当地的水稻就地加工转化成为产品,大幅增值后销往全国各地。此种产业模式将产业链拉长,切实提高了农业效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按现在开发的产品,能使每吨水稻加工增值达700—800元。

  李忠辉表示,此种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将原粮就地转化和加工增值,还可以带动传统农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高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

  据悉,到2015年,我省预计累计投资90亿元,建设30个稻米加工园区。全部竣工投产后,将形成每年1000万吨以上先进稻谷加工产能,占全省加工产能的40%以上。达产达效后,使全省稻米精深加工业的附加值由目前的1:1.08达到1:1.25,其中30个园区附加值平均达到1:1.67,高出全省0.42。园区稻米加工企业年销售额占全省稻米加工年总销售额的5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