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塌陷大坑回填完毕 被撤离居民陆续返家(图)
2012-08-16 07:35:52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王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与辽阳街垂直的邮政街上另一塌陷深坑。两坑相距不远。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辽阳街90塌陷处,位于一家食杂店门口。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东北网8月16日讯截至15日16时,因路面塌陷被撤离的辽阳街90号、65号两楼的居民接到通知,陆续返家。17时,记者从组织回填的哈尔滨市建委获悉,目前邮政街交通已恢复,辽阳街正在维修地下管线,将视维修情况适时恢复交通。

  14日夜,随着4名坠落者被陆续发现救出后,从当夜22时30分开始,哈尔滨市建委开始组织对塌陷处进行回填和污水管线修复工程。


 

  

辽阳街90塌陷处,位于一家食杂店门口,各方救援力量在现场集结。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辽阳街90号塌陷处回填施工正在进行。东北网记者陈静摄

  昨日11时许,记者来到东大直街与辽阳街交口处看到,辽阳街的交通仍然封闭,辽阳街90号楼、65号楼外依然设立隔离线,民警、城管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大型运沙货车、铲车和数十名道路抢修人员正在塌陷处紧张施工,对大坑进行了整体回填、夯实作业。随着回填逐渐至路面高度,大货车又运来整车的碎石铺垫到上面。直到13时15分,整个塌陷处路面基本平整,重型铲车在回填处来回夯实、碾压。

  在抢修人员紧急施工期间,90号楼、65号楼的居民院内不时有居民送出整箱的矿泉水,让抢修人员解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昨日被撤离的部分居民在上午陆续返回,在两个楼的居民院内活动,但与塌陷处相邻的几家门市店铺全部关闭。同时,院内有大量城管队员、社区干部在庭院内各单元门外坚守,还未让群众返家。一名昨夜在69中学安置过夜的市民徐大姐告诉记者,她11点多回辽阳街看看情况,今早还在安置点吃了免费提供的早点。目前,一些居民就在院内聊天、玩牌,情绪都十分稳定。


  20名消防官兵地下艰苦救援

  淤泥里半跪半爬救出被困者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刘旭

  14日傍晚,南岗区辽阳街90号门前地面发生坍塌,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搜救了落入坑中的4名人员。当被困者被成功救出后,围观居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与地面焦急的等待相比,地下的工作布满危机,20名消防官兵的生命安全时刻面临严峻的考验。昨日,记者走近这群实施救援的消防官兵,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地下救援场景。

  人防通道一片漆黑

  南岗消防大队大队长孙晓明告诉记者,第一梯队6名救援人员先下去探明情况,可刚到地下就发现没有信号。走了几十米之后,灯光就没有了,救援人员举着手电筒和照明灯继续前行。通道内潮气很大,上方不断滴下凉水。发现被困人员后,他们向后方黑暗处大喊:“发现人了,快派人增援,需要担架!”第二梯队7名救援人员半路听到前方传来的讯息,也边走边喊将讯息传回大部队。一个负担被困者的担架需要7至8个人抬,战士们已然筋疲力尽。他们有的举着、有的抬着,一边喊着号子,一边人梯接力倒手休息。

  几百米的艰难路,孙晓明着实感到生死只在一瞬间。人防通道的电源插排与水面不足半掌的距离,电缆箱挂在墙上,粗细不一的电缆垂在水里、泥里。通道的两侧有很多排水井,由于被淤泥掩盖,谁也不知道哪一脚会踩进去。战士们一字前行确保安全。孙晓明说:“能安全救人出来,真的很幸运。”

  淤泥最深没到大腿根

  据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徐志勇介绍,他从一曼街入口进入人防工程100余米左右看到地面有水,再往前走200余米看到了泥。泥没过脚脖后,路就愈发难走,脚和腿插在冰冷的泥里,再拔出来时,鞋已经找不到了。泥越来越深,为减少受力面积,光着脚的战士们索性跪在泥里匍匐前行。直到找到被困人员,泥已没过了他们的大腿根部。

  徐志勇说,从人防入口到发现被困者的400余米距离,他们走了16分钟。救人返回时,消防官兵为了不影响营救进度,脱下了沉重的救援裤,只穿着短裤在泥中跋涉。回到地面时,他们一个个浑身湿透,脸上、身上全是泥,脚上扎了密密麻麻的口子。在厚厚的泥上面约有20公分深的水,半跪半爬的战士们体力严重透支。返回的路,他们用了20分钟。

  用胸膛温暖被救婴儿

  特勤大队战斗一班班长王日广冲在前方,第一个发现了被困者。据王日广讲,看到一个被包裹着的婴儿,一条腿还在泥里埋着,他特别激动。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靠在墙边的老太太。小孩的上身在动,还哭了两声。由于不清楚老太太的伤势如何不敢乱动,王日广决定先救小孩,他安慰老太太说:“你别着急,我先救小孩。”老太太回答:“行,你去救小孩吧。”于是,王日广用手扒开泥,抱出孩子。他走出20余米后,将孩子交给支队副参谋长李洪滨,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人防通道,将孩子成功救出。

  返回的路上,李洪滨感受到怀里的婴儿不停地打着寒战,便将婴儿靠近胸口,一路不间断地轻声呢喃:“孩子,别怕,叔叔带你出去。”也许是感受到胸膛的温暖,也许是听到了爱的召唤,婴儿不再发抖,呼吸也渐渐平缓。

  支队战训科科长孙大鹏告诉记者,他当了21年兵,这个婴儿是他们营救的年龄最小的被困者。

  看见救援者老太说“冷”

  徐志勇告诉记者,发现被困者的地方距离事故现场不远,他看见一个老太太靠在墙上,身体陷在泥中,头部露在外面神志清醒,一口口捯气儿。见到救援人员后,她说了一声“冷!”徐志勇用泥土旁的清水给老太太清理了口鼻,再用衣袖给她擦了擦脸。在距离老太太不远处,斜躺着一个人,头部插在泥里。一个被包得严严实实的婴儿躺在她的肚子上。远处的第四名被困者完全陷在泥中,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这是我近年见过最大的塌方救援。”曾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徐志勇说,淤泥最易灌进人口鼻造成窒息,其危害程度如同小型的泥石流。遇到塌方时,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拽住附近的物体,如柏油路块、大块木板或树枝,避免被淤泥或湿土掩埋窒息。

  长时间陷在冰冷泥里

  一战士腿内钢板折了

  哈尔滨新闻网讯(记者刘旭)南岗消防中队中队长苏远在成功救出3名被困者之后,受伤倒在了救援现场。昨日,记者在哈医大一院骨外科病房见到了苏远,他的伤势好转,走路有点跛,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即能返回工作岗位。

  据了解,苏远前年做过腿部手术,这次救援中由于双腿长时间陷在冰冷的泥里,他的旧伤复发,右小腿里钢板折了。这个救人无数、韧带撕裂都没喊过痛的汉子支撑不住了。在救出第三个被困者的路上,他的双腿抽筋,爬到地面后被送进了哈医大一院ICU病房进行救治。“救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我们一直用双手挖人,听到前方喊‘有人’时,我太高兴了。”苏远告诉记者,跟他一起进去的攻坚组队员多是“90后”,年纪轻轻的李双阳听到被困者说冷,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被困者穿上,并紧紧搂在怀里。

  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在救援结束后,泥人一般的他们互相拍着肩膀,龇着白牙笑得欣慰。昨日11时许,记者来到东大直街与辽阳街交口处看到,辽阳街的交通仍然封闭,辽阳街90号楼、65号楼外依然设立隔离线,民警、城管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大型运沙货车、铲车和数十名道路抢修人员正在塌陷处紧张施工,对大坑进行了整体回填、夯实作业。随着回填逐渐至路面高度,大货车又运来整车的碎石铺垫到上面。直到13时15分,整个塌陷处路面基本平整,重型铲车在回填处来回夯实、碾压。

  在抢修人员紧急施工期间,90号楼、65号楼的居民院内不时有居民送出整箱的矿泉水,让抢修人员解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昨日被撤离的部分居民在上午陆续返回,在两个楼的居民院内活动,但与塌陷处相邻的几家门市店铺全部关闭。同时,院内有大量城管队员、社区干部在庭院内各单元门外坚守,还未让群众返家。一名昨夜在69中学安置过夜的市民徐大姐告诉记者,她11点多回辽阳街看看情况,今早还在安置点吃了免费提供的早点。目前,一些居民就在院内聊天、玩牌,情绪都十分稳定。昨日11时许,记者来到东大直街与辽阳街交口处看到,辽阳街的交通仍然封闭,辽阳街90号楼、65号楼外依然设立隔离线,民警、城管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大型运沙货车、铲车和数十名道路抢修人员正在塌陷处紧张施工,对大坑进行了整体回填、夯实作业。随着回填逐渐至路面高度,大货车又运来整车的碎石铺垫到上面。直到13时15分,整个塌陷处路面基本平整,重型铲车在回填处来回夯实、碾压。

  在抢修人员紧急施工期间,90号楼、65号楼的居民院内不时有居民送出整箱的矿泉水,让抢修人员解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昨日被撤离的部分居民在上午陆续返回,在两个楼的居民院内活动,但与塌陷处相邻的几家门市店铺全部关闭。同时,院内有大量城管队员、社区干部在庭院内各单元门外坚守,还未让群众返家。一名昨夜在69中学安置过夜的市民徐大姐告诉记者,她11点多回辽阳街看看情况,今早还在安置点吃了免费提供的早点。目前,一些居民就在院内聊天、玩牌,情绪都十分稳定。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