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8月16日讯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就像是哈尔滨的节日,每个家乡人都透露着骄傲和自豪感!”首次在哈举行个人第十场独唱音乐会的“哈尔滨女儿”、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说,她从小就被这座城市的音乐氛围所熏陶,更一直向往着在“哈夏”的舞台歌唱。的确,夏日的哈尔滨,轻歌曼舞,花团锦簇,剧场内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剧场外的欢呼一声响过一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早已从剧场延伸到广场,又从广场进入到居民社区。如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对于冰城的市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次音乐盛会,更是两年一次的盛大节日。
今年“哈夏”,城中处处皆歌声,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规模都创造了历史新高。记者从市群众艺术馆了解到,本届哈夏音乐会组织、开展了“相约哈夏·激情放歌”大型广场文艺演出、“音乐之都·百姓大舞台”群文展演、第七届好歌大家唱比赛、第三届“欢乐社区”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图片展等11项活动,共推出约340场精彩纷呈、类型各异的群文演出大餐。
哈尔滨是一座每百人就拥有一架钢琴的爱乐之城,这里的人们热爱歌唱、热爱生活,他们对哈夏音乐会有着广泛的参与热情。在12日举行的“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歌”原创歌曲明星演唱会暨第七届“好歌大家唱”大赛颁奖晚会上,不仅演唱的歌曲是普通市民的原创作品,甚至连表演者也全都是咱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大家唱好歌”。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抚顺社区居民杨建赤说:“像我们这样的业余歌手,很少有机会和条件登上这样高雅的舞台。‘哈夏’把群众中优秀的歌手汇集起来,通过‘好歌大家唱’这个舞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哈尔滨的群众文化得以发展,我觉得非常好!”
这就是哈尔滨人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也正是这种热爱与追求,让“哈夏”的舞台越来越大、越来越美。可以说,“哈夏”为广大市民搭起了舞台,市民则为“哈夏”尽情放歌。有了“哈夏”,音乐得以在哈尔滨生根,有了热爱音乐的老百姓,“哈夏”才会诞生、发展,并愈加稳健。
哈夏:是音乐也是文化
哈夏音乐会创办于1961年,是中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盛事。从一个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成长为专业化、国家级的音乐盛会,哈尔滨之夏走过了51年的音乐历程,如今更开始向国际化转变。
奥地利默库尔交响乐团、法国舞神舞蹈团、加拿大阿森纳剧团、韩国男寺堂艺术团、日本新潟木屐舞蹈团、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柳德米拉·玛果梅多娃、俄罗斯手风琴大师尤里·希什金……多国的艺术家在本届哈夏音乐会的舞台上尽情挥洒着艺术的最大魅力。“国际化”作为本届哈夏音乐会最突出的特色,体现在参演国家和音乐形式的增加丰富:来自美国、法国、奥地利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组)的专场演出,来自日、韩等外籍专业团队组成的国际音乐狂欢大巡游,10余个国家参与的国际手风琴艺术周,而首次采用中英文双语主持的开幕式更在超过50家欧洲主流媒体进行了转播——哈夏音乐会适时而变,调整国际化坐标,给传统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创造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从1961年至今,“哈夏”两个字深深植根于千百万哈尔滨人心中,以她不变的初衷,凝练成这座城市精神的音符。从艺53年首次在哈举行演唱会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哈夏’情感一直情牵我回家演唱,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为‘哈夏’歌唱,向生我养我的故乡和亲人,表达我挚爱的情感……希望大家珍爱、扶持、支持‘哈夏’,让这个品牌能够源远流长。”
在2011年发布的《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上,“加快开发消夏文化旅游”被列入“总体布局与发展重点”中。今年,哈尔滨突破性地将夏季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出“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一样,成为推动我市消夏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主引擎。由此,“哈夏”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全面扩大,“冰城夏都”的文化底蕴愈见显著。
城市:是舞台也是秀场
乐舞音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让哈尔滨的夏天和冬天一样充满魅力,同样也让哈尔滨的美名传遍神州内外。来自华北油田的赵先生表示,从前对“哈夏”只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次来到哈尔滨才知道,哈尔滨是个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城”。赵先生说,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点从哈尔滨人身上就有体现,“哈尔滨人的整体素质很高,城市建设得也很漂亮,这是一座文明的城市,每个人都那么热情,我喜欢这座城市。”
走过半个世纪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传承了这座城市的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2010年,联合国授予哈尔滨“音乐之城”的称号,不仅是对哈尔滨的一种定位,更是对哈尔滨近百年来艺术积淀的一种肯定。对于“音乐之城”的美誉,前来参加哈夏演出的演员们更是感触良多。中央芭蕾舞团此次携罗兰·佩蒂经典芭蕾剧目《卡门》和《阿莱城姑娘》来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阿》剧中饰演弗莱德的青年演员马晓东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哈尔滨参加演出了:“哈尔滨文化氛围之好我在两年前就体会到了,因为这里有许多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哈尔滨人民的热情很高,而且观众集体欣赏水平也很高。”
走过31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展示了这座城市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更绽放了它开放包容、时尚活力的城市内涵。2011年,由新浪网城市频道独家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旅游城市网誉报告》中,哈尔滨从3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最终到第18位,列东北地区首位。今年8月,“2011—2012年度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发布会暨城市网络形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哈尔滨市荣获“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城市节庆传播奖,是东北地区唯一上榜城市。
“哈夏”已经不仅仅是国际文化音乐学习交流的舞台,更成为哈尔滨一张闪耀着炫目光芒的城市名片。
伴着《相约哈夏,走向未来》悠扬的旋律,第31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昨日圆满落幕。自8月6日至15日,大量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团(组)、艺术家,通过古筝、手风琴、小提琴等中西乐器,民乐、摇滚乐、交响乐等音乐类型,音乐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为热爱音乐、推崇音乐的哈尔滨奉献了一台盛大、丰盈、精彩的艺术盛典。
作为亚洲唯一的“音乐之城”,哈尔滨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所音乐教育学校、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和第一条音乐与建筑艺术街——音乐艺术早已成为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特别是始创于1961年的哈夏音乐会,历经50余年精心培育,一步一步由地方性文化品牌发展成为国家级重要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2年,走过52载光辉岁月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真正走进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并以令人惊叹的勇气和锐意进取的思路开创了一个更为宏伟的目标:中国的“哈夏”、世界的舞台、百姓的节日、音乐的盛典。
在期待着2014年第32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年轻的音乐之城,这场永不谢幕的“哈尔滨之夏”,将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