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用爱托起生命的奇迹——哈医大一院救治张丽莉纪实
2012-08-21 06:12:05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1日讯 题:用爱托起生命的奇迹——哈医大一院救治张丽莉纪实

  记者王蕊

  5月,2012年的春天如期而至。胜过了万物复苏散出的香气,一缕茉莉的芳香注入了空气中,一股坚定、温暖的暖流注入了冰封数月的龙江黑土地。从那时起,一个名叫张丽莉的“最美女教师”全国瞩目,一个像茉莉一样美丽的八零后女孩融进了每个人的呼吸,她的病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张丽莉如今可以轻松地坐在轮椅上。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在经历了100个日日夜夜的抢救和治疗后,现在的张丽莉已经能够坐着轮椅,在医院的院子里享受夏日的阳光。看着张丽莉幸福的笑容,同样与她奋斗了三个月的仁爱医者们却退到了鲜花与掌声背后,只是松了口气,擦了头上的汗,便继续身上的责任,匆忙地行走在ICU的病房内,为丽莉的进一步好转奔走……

  相比起家人,张丽莉接触更多的是身边的医务人员。在这3个月的救治时间中,顶着压力、果断抉择的专家组成员们,不眠不休、细致入微的护理人员,无不体贴入微地守护在她的身旁,那间小小的ICU病房里上演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

  张丽莉是在5月13日凌晨3点转院到哈医大一院的。由于丽莉的每一次病情的变化都有全国的百姓关注,专家们对待任何一个治疗的细节都变得非常谨慎,怕自己的判断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每当张丽莉的治疗出现选择和犹豫的时候,哈医大一院的院长周晋总能站出来,顶住压力,果断决定,毅然地承担起责任。

  在对丽莉进行救治的日子里,每天两次的会诊,专家们都群策群力,慎重地做着每一个决定。在张丽莉转院4天后,专家组认为,停掉呼吸机,能让张丽莉自主呼吸,对后续治疗影响很大,相应的,这个动作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于是,专家们有些犹豫了。

  周晋在听取了各学科专家的意见后,仔细地思考后做出了判断,“我们的目的是挽救张丽莉的生命,而不是维持现状,有风险是肯定的,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积极地治疗,若是保持现状,增加了感染的几率,那时她只会更糟。”说着,周晋叮嘱医务人员,先试停呼吸机,保留气管插管,出现意外马上启动呼吸机,看护人员要随时准备采取抢救措施。

  5月14日,按照计划,张丽莉呼吸机停了,为了确保她的生命安全,医院在隔离间、护士站等重要部位配备多部对讲机,出现任何病情变化时,护理人员不离开丽莉身边,用对讲机沟通,医疗组和护理组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实施参加抢救。终于,经过48小时的观察,张丽莉呼吸逐渐转入正常。当赵鸣雁主任在发布会上公布这一好消息时,大家紧绷的心终于落下了,周晋院长也很欣慰。

  5月15日的会诊那天,专家们在看到张丽莉的CT结果时发现,丽莉的胸腔积液排出缓慢,可能导致感染,分析原因后得出,是最初置入的引流管过细,流速慢造成的。专家们开始考虑是否要为丽莉更换引流管,而丽莉不是个普通的患者,若换成粗管必须扩大创口,将来会留下较大的疤痕。

  听到这些,周晋问大家,“若这是个普通的患者你们会怎么办?张丽莉是个英雄,但首先是名伤员,是名患者,我们在抢救的过程中,要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患者对待,首要任务是挽救她的生命。只要我们诊断正确,治疗方案科学合理,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周晋的引导下,大家都放下了包袱,马上采取措施,排出了这一易导致感染的巨大隐患,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

  为了让丽莉能够适应治疗,每次张丽莉接受一次治疗、做完一场手术,或是心里有了什么变化,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房里,在丽莉身边,为她加油鼓劲,给她支撑和鼓励。现在,在张丽莉的心中,周晋不是周院长,而是她的精神支柱——“周姥爷”。

  不仅是周晋院长,她的骨科医师毕郑刚、ICU病房主任赵鸣雁,以及身边许许多多的护理人员,都是全情投入在张丽莉的身上,用满满的爱包围着她。“张丽莉那种舍己爱生的精神,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累一些不算什么,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光荣。”每天守在张丽莉身边的护士长王磊说。

  “作为ICU主任,我会用全部的爱让她早日康复,走上心爱的讲台,回到孩子们中间。”赵鸣雁说道,“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每天,为了不让丽莉专注在病痛上,大家都会说些其他的话题分散注意力,“丽莉,我们给你弄个新发型”、“毕姥爷,这个伤口会不会留疤啊?”……

  聊的是家长里短,说的是日常生活,日子久了,丽莉就把ICU病房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些亲切的人们当成了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家人。“在我最失落的时候,是他们一直守护在我的身边,给我最大的安慰,对我来讲,有他们在我身边是很幸运的……”

  在共同迎战的3个月里,张丽莉是年长的专家们眼中的“小女孩”,是同龄的护士们心里的“小姐妹”,在心疼之余,丽莉却渐渐地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坚强、乐观,更坚定了大家在心中对她的另一个呼唤——“英雄”。

  毕郑刚是哈医大一院的骨科专家,是张丽莉的骨科主治医师,而最特别的一点是,他正是第一个负责将高位截肢的消息告诉丽莉本人的人。

  毕郑刚告诉记者,在张丽莉转院2周后,丽莉仍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她甚至感觉到自己的脚趾在动,爱美的她常常担心的就是怕自己的腿会一个长、一个短。“我已经快要60岁的,接触过各类的患者,甚至经历过大灾难下的患者,他们也会有类似丽莉的病情,大部分人在知道后会反应很激烈。我想,换做是我,也会接受不了的。所以我们很担心她知道后会承受不住,回避治疗。”

  而大家一直担心的问题终究要面对,经医院和专家组商议,最后决定“身经百战”的毕郑刚教授与心理专家安钢辉共同告诉丽莉。毕郑刚说,当天,大家怕她情绪波动太大,甚至把许多器械都拆掉了,做足了完全的准备,他们两人紧张地走进了病房。但看到专家不同以往的样子,丽莉似乎猜到了他们要说的话……

  “丽莉就问我,‘腿是不是没有了’,‘截肢到什么位置’,‘能不能安假肢’,‘我还能不能上讲台’。问完这几个问题,她却只是歪过头,无声地掉了几滴泪,回过头来,她却说,‘我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救孩子’……”

  毕郑刚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觉得很激动,丽莉的反应完全出乎他的预料,那几滴无声的泪似乎更有力地扎进了他的心里。“她是我的患者中第一个让我很感动的人。我之前并没有太强烈的‘英雄感’,可一个正值青春、28岁的女孩,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面对这样的情况,却能这么冷静、这么坚强,她的心理太强大了,从那一刻起,我真的觉得她是个‘英雄’……”

  “她的一举一动不仅感染着我们,就连我其他的患者也同样对这个女孩充满了敬佩,几次都让我为她的治疗‘开绿灯’。”毕郑刚说。

  自从进入专家组那一刻起,毕郑刚教授就把张丽莉的救治工作放在了首位,对她的照顾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这不得不影响他为其他的患者诊治、手术。“当这些患者得知我是为张丽莉治疗而延误了时间,大家反而让我别着急,先救张丽莉要紧,都表示很理解。”


 

  截至记者采访时,张丽莉身体状态已日渐好转,已停止一周的点滴类药物。据毕郑刚教授介绍,丽莉腿上仍有一块皮肉不合的地方,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张丽莉要在专家的指导下配合康复训练,为下一步安装假肢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个过程丽莉也会很艰难,对于医生和丽莉来讲,同样是场“硬仗”。

  8月,北方的阳光依旧明亮,徐徐的微风不时拂过人们的脸庞。在这个舒服的季节,在哈医大一院的院子里,我们总能看到,在护士们的陪同下,丽莉在阳光里享受的生活乐趣,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以英雄的精神救治英雄,以道德心救治道德人。”作为一名医者,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播撒爱,延续爱,传承爱,他们用爱托起了生命的奇迹。我们仿佛能看到,在她们的搀扶和治疗下,一点点站起来的张丽莉离我们越来越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