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进程显示屏
车厢内扶手高度适中

●最高时速80公里●耐受-38℃低温●座椅冬天加热
东北网8月29日讯 28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在长春举行了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首列车辆下线仪式,哈尔滨地铁车辆作为我国首列耐高寒地铁车,为我国城铁车产品名录又添新丁,标志我国地铁研制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在下线仪式后,记者登上哈尔滨首列地铁车辆,体验地铁车厢外观设计的欧陆风情和设施的方便实用。
外观设计:欧式风格展现地域特色
28日中午,记者一行人赶到长春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时,看到车厢一侧标有“哈尔滨地铁”字样的淡蓝色地铁车辆已停放在院内,车头标号0101号,一列车共6组车厢依次标号01011到01016,车头是由巨大而完整的玻璃前窗构成,流动而柔和的闭合带状轨迹勾勒出它的轮廓。车身选用淡蓝色为主色调,每组车厢四个橘色门、三个黑色窗,三个橘色的雪花,依次以不同高度设置在先、后、中三个位置。
据哈尔滨地铁设计人员介绍,该车是目前国内自重最轻的铝合金地铁列车,一列车减重4.2吨,能够有效降低列车牵引能耗。哈尔滨地铁车整车外观、内饰均采用简约的欧式风格的设计元素。车头采用平面设计,将整车线条烘托得更为硬朗、简洁。车身选用淡蓝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车身上点缀着橘红色的雪花,打破了蓝色的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缕阳光般的温暖,感受到哈尔滨城市的一份热情。考虑到城市的自然条件和景观,以冰蓝为底色,用冰花图案延车体的端部纵向布置,体现车辆行进间的动感韵律,也方便乘客在密闭的展台屏蔽门外辨识车门以及车端的位置。整车设计风格体现出了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了哈尔滨的地域特点。
哈尔滨地铁1号线采用新型标准B2型铝合金车体,“四动两拖”6辆编组,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80公里。整个列车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技术先进性,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车辆疲劳强度完全满足30年的使用寿命需要。
地铁上的雪花,体现哈尔滨地域特色
地铁内饰大方得体
车厢内设施:细节设计人性化
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首列车辆下线仪式后,记者登上地铁,感受地铁车厢内各设施设计的以人为本、绿色环保。
刚入地铁车厢,车内的冷气扑面而来,让人倍感清爽,在地铁车门一侧设置的残疾人轮椅区内,有可供残疾人手扶的低位扶手和安全带,灭火器、紧急疏散门、乘客紧急对讲、紧急解锁装置、安全锤、紧急制动设备等安全设施一应俱全。乘客信息显示系统采用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示技术,为乘客提供全面的导向信息服务及实时的新闻播放。通过LED元件的客室动态地图显示地铁站点上下车时间,为乘客提供人性化乘车导引。
据设计人员介绍,地铁车厢内饰的设计上讲究细节,以人为本。例如电视机外框的造型位置要考虑对乘客视野的影响;扶手布置的高度要适合北方人的身高;吊环的材料表面手感和高度的设置要合理;紧急设备要醒目等等,并全面应用环保、可再回收利用材料,应用空气净化装置,提高客室内空气质量,地铁整车设计充分体现了科技、人文、环保的理念。
耐受-38℃低温座椅冬天可加热
在车厢内,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城铁客车开发部副部长刘玉民,指着车窗的封条介绍,客室门密封胶条首次采用耐低温的硅橡胶材料,保证了低温条件下车门的密封效果;车辆车钩系统的橡胶件、贯通道折棚及车辆密封用的密封胶均满足在哈尔滨的低温气候条件下,保持良好性能的要求。在提高车辆密封效果的作用下,车内的噪音也显著降低了,为乘客营造出了温暖、宁静、舒适的乘车环境。
为了突破耐寒的技术关口,长客股份公司通过应用惰性气体、高分子材料及隔热结构设计实现列车极高的保暖性能。例如,在车辆中空铝型材的型腔内添加了保温材料,等于为车辆穿上了一件特制的“棉衣”;整车隔热材料首次采用高性能保温纤维棉,这种材料具有重量轻、寿命长、可回收、环保、隔热系数高等特点,在低温下能够保持良好性能;首次在客室车窗外层玻璃内侧镀LOW-E膜,并在中空层内充氩气,增强列车的隔热防寒效果;此外,哈尔滨地铁车还在采暖和空调上进行了特殊的设计,比如在座椅上有电热器,每辆车上设置了两台大功率空调,能够确保列车冬季比较温暖。
16列地铁陆续下线
12月末实现通车
地铁1号线是哈尔滨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2011年3月25日,长客股份公司与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地铁车辆采购合同,签约金额6.21亿元。近期,其余16辆地铁将陆续下线,保证今年12月末地铁通车需要。
截至目前,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已经完成总量的98%。将于今年12月末实现正式通车。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的全线18座车站已经完成17座车站的主体施工,仅剩博物馆站正在施工。全线119个出入口和风亭等附属结构已经完成96个。全线16.4公里区间隧道已经全部完成。控制中心的土建工程已完成。车辆段土建工程已完成总量的过半,停车场已完成部分基础施工。车站的风、水、电设备安装工作正在进行,铺轨工程已经超过总量的60%。将年底前实现1号线工程全线洞通、轨通、电通、车通。9月末,完成剩余的全线区间隧道施工,实现全线“洞通”;11月,完成剩余的轨道铺设,实现全线“轨通”;12月末,完成供电、通风、通信、信号、安全门、自动售检票、气体灭火等13大系统的主要设备安装,实现全线“电通”,全部车辆进入正线区间,开始热滑,实现“车通”目标。□记者高宏菲文/摄
工程简介:
哈市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西起哈尔滨南站站东至哈尔滨东站站,全长17.48公里,共设18座车站、1座控制中心、1处车辆段、1处停车场、2座变电所,总投资规模103.9亿元。一期工程2008年9月29日开工,二期工程2009年9月18日开工。其中,哈医大二院站至清滨公园站区间3.56公里采用矿山法施工,清滨公园站至工程大学站区段近6公里利用“7381”工程既有隧道,工程大学站至终点3.45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在电表厂站和太平桥车辆段设主变电站2座,沿线设牵引变电站8座,在太平桥附近设占地23.9公顷的车辆段一处。在哈南站附近设占地11.2公顷的停车场一处。
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其输送能力可达每小时1.78万人,全日客运量可达27.5万人次,使沿线地面公交日客运量减少4500车次,极大缓解大直街、学府路等东西轴线道路的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