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对冰城见义勇为行为集中涌现现象的透视与思考
2012-09-03 09:18:2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3日讯 2012年,哈尔滨人经历了太多的感动与激励。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冰城市民,在一个个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以可歌可泣的壮举一次次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神经。

  感动的潮汐渐退,理性的思索开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英雄壮举如此集中地涌现?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培育了这座城市众多的平民英雄?

  (一)

  当社会事物以同一种形态集中、反复地出现时,人们称之为社会现象。集中涌现的英雄壮举,被人们归结为“冰城英雄”现象予以关注。而显然其后的,是全体冰城人共蕴共育的“哈尔滨风尚”

  从“最美叔叔”谢尚威奋力一接抱住15岁坠楼男孩,到“最美大妈”杨惠纵身一跳救出两名溺水市民;从12岁少年常伟豪泳池救人的三次深潜,到59岁村民姜勇宽酸菜池救人的义无反顾——这一年,哈尔滨人不断地被一个个英雄的义举冲击、感动、洗礼,并以城市的名义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哈尔滨的人文风尚。

  让我们回放英雄故事的一个个瞬间,梳理他们义举背后的人性底色与城市基因。

  “谁看到那场面都不会见死不救”,说这话的是29岁的双城青年谢尚威。今年1月27日,回家过年的谢尚威路过韩甸镇农民小区时,看到一名男孩从5楼坠下,他伸出双臂奋力接住。孩子得救了,他却被砸昏。“我不能见死不救”,说这话的是冰城的哥王君。7月23日,在南直路和淮河路交叉口,一市民被车撞伤右腿,恰巧路过的中顺出租车公司驾驶员王君停车将其紧急送往医院,并主动垫付了5000元医疗费,为命悬一线的伤者争得最佳抢救时间——同样一句“不能见死不救”,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无上敬惜,这是向善人性最温暖的闪亮底色。

  他是一名12岁的男孩,平日里备受父母呵护,可关键时刻成了救人英雄。他叫常伟豪。7月15日,小伟豪在父母的陪同下去游泳馆游泳。戏水时,他突然发现池底有一名溺水的成年男子,于是三次潜入水底施救,并及时向一旁的父母和救生员示警,将溺水者成功救起。她是一位62岁的大妈,因只身救起两名落水男子而成为英雄。她叫杨惠。8月12日,两名50多岁的男子在江边拍照时不慎落水,正在岸边野餐的杨惠纵身跳进江中,将两人救起,自己却累得心脏病突发——一个12岁,一个62岁。涉险救人看似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向善的力量瞬间迸发,令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叫苏泽军,身患尿毒症,在江边开帐篷摊积攒每周的透析费。医生告诉他沾水着凉会加重病情。可在8月16日,面对4名突然溺水的男青年,苏泽军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拼尽全力救上两人。人们称赞他是英雄,他却为没能救起另外两人而惋惜不已。他叫姜勇宽,香坊区永和村农民。6月19日,村里一家酸菜厂工人在清洗酸菜池时,突然晕倒在3米深池底。听到呼救,姜勇宽二话没说,抓起绳子下池救人。工人获救了,姜勇宽却被熏倒在池内,献出了生命——险境施救意味着可能受伤乃至牺牲,但面对将逝的鲜活生命,他们不假思索,义无反顾。

  谢尚威、常伟豪、姜勇宽、王君、杨惠、苏泽军,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在一个个一如往常的日子,塑起了哈尔滨的英雄群雕。一个英雄的出现,或许可以归结为偶然;数个英雄的接连涌现,则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正因此,国内众多媒体在纷纷报道这些英雄故事的同时,还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称之为“冰城英雄”现象。那么,“冰城英雄”现象背后的生成力量是什么?人性、善良,美德、大爱,这些普世的价值显然不足以涵盖这个以城市命名“现象”的成因。在普遍性中探究特殊性,人们发现“冰城英雄”现象的背后,是业已形成的开放包容、热忱善良,守望相助、彼此温暖,崇尚英雄、追求正义的“哈尔滨风尚”。这是以英雄群体为代表的哈尔滨人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价值选择。

  (二)

  翻检这座百年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哈尔滨向来就是一座崇尚英雄且英雄辈出的城市。融铸在城市骨骼里的“英雄基因”以及后天积淀,孕育着“哈尔滨风尚”的精髓

  “救人!救人!救人!苏大哥立功啦!伟大朴实的哈尔滨市民,他继承了哈尔滨的光荣传统!谢尚威、杨惠在这一刻灵魂附体!苏泽军一个人,他代表了千万哈尔滨人!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救人!他不是一个人!”

  这位网友对英雄的评价,调侃中透着敬意,感性而深刻。那么,“千万哈尔滨人”身上的“哈尔滨传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1996年隆冬,一个英雄的名字,揪扯着哈尔滨市民的心。宋兆东,道外区一名普通刑警,在围堵持枪歹徒时,为掩护群众,被子弹击中,以身殉职。送行那天,大雪漫天,十里长街,万人洒泪。两年后,同样是十里长街,同样是万人送别,这次的英雄是勇斗歹徒的刑警栾军——英雄离去,万人洒泪,这是人们对英雄的敬仰,更是一座城市对正义的崇尚。

  1998年,一座城市与一个士兵的故事。锦州某炮团战士刘军在哈参加抗洪。由于长时间江水浸泡,归队后刘军被诊断得了肾炎,家境困难的他来哈寻医。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冰城人的大爱被瞬间点燃,仅仅几天就捐款38445元。从朴素情感上去理解,这是“知恩图报”;从理性认知上去解析,这是精神的互动和传承——“亲人帮我战洪魔,我帮亲人战病魔”的故事,清晰地展示着哈尔滨人从“感动”到“追随”的过程。每一次这样的过程,都是对“哈尔滨风尚”的无形陶冶。

  2005年6月8日,高考的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哈尔滨交通堵塞,众多考生因担心无法及时赶到考点焦急万分。这时,广播传出为考生让路的提议,仅几分钟内,数以千计的车辆齐刷刷地停靠马路边,为“考生车”让出了一条条“绿色通道”,数万名考生无一迟到——大雨中整齐划一的集体动作,正是源于“守望相助、彼此温暖”的群体自觉。

  “哈尔滨风尚”濡染着冰城人,也在传播、“输出”,温暖着他人,张扬着哈尔滨形象。

  2008年,长春少妇尹文娇产后大出血,医院派人来哈急寻抢救药品。随即,找药、取药、护送、探望……几百台出租车、私家车演绎着跨省接力大救援,冰城人的倾城大爱激荡在白山黑水间。

  2011年,“一个冰城人感动两座城”的故事迅速流传。主人公叫孙永海,因脑出血在宁波抢救无效去世。儿子遵照他生前遗愿,捐出了他3个脏器、两片眼角膜,让5位患者重获新生。故事在当地刮起一股“哈尔滨风”,宁波多家媒体随后派出强大的采访阵容专程来哈,探究孙永海的成长轨迹,寻访这座城市的“文明的土壤”。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冰城与台湾之间。今年7月,哈尔滨旅游团在台湾遭遇车祸。受伤的冰城游客没有抱怨,而是带上刚刚收到的6万元捐款,去慰问牺牲司机的家属。此举感动了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动情地表示:“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座令人感动的城市”。几天后,吴伯雄成行,并亲切探望了回哈游客。

  刚刚卷城而过的台风“布拉万”,让哈尔滨城市精神再度迎来洗礼。面对倾倒的大树,蓝天救援队队员用手掰断树枝,清理出车行道;面对素不相识的路人,私家车、出租车纷纷停下,将风雨中艰难行路的人们安全带往目的地;面对熄火车辆,越野车友会组成抢险队,顶风冒雨帮助车主拖拽车辆……风雨中的守望相助凝聚起整座城市的正能量。

  ……

  梳理使道理明晰。“千万哈尔滨人”身上的“哈尔滨传统”,正是我们今天所探寻的“哈尔滨风尚”。它发源于黑土地侠义豪迈、古道热肠的天然基因,升华于经年累月、薪火相传的历史沉积。正是一个个英雄大爱,一个个凡人善举,积淀了城市文明,淬砺出城市精神,成就了英雄之城、大爱之城。于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豪侠仗义的地域人格、崇尚英雄的平民情结、追求正义的价值选择,成为“哈尔滨风尚”的鲜明本色。


   (三)

  “哈尔滨风尚”发源于城市基因,厚积于历史沉淀,升华于现实培育。结合时代特征的一系列道德建设和文明冶炼,让“哈尔滨风尚”在“基因再造”中得以升华和凝炼,这是冰城英雄得以密集产生的重要原因

  崇尚和赞誉是培育,它来自社会,给英雄以认同感,给自己以精神激励。在哈尔滨,英雄是明星、是偶像。几乎每个英雄壮举一经传播,都会立即引发追捧。苏泽军救人当天就接到140多个电话,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只是为了让他听见自己的心声:敬佩。杨惠救人后,四星级驾驶员张金宝带着龙运现代畅达车组到杨大妈家中,表达他们崇敬和心意:今后,车组34台车辆无偿为杨大妈及家人服务,随叫随到。对英雄的崇尚不分地域。张丽莉、高铁成,这两个外地英雄同样得到冰城人的至高礼遇和倾城大爱,捐款、探望,写歌、赋诗,演绎一座城市与英雄的美丽邂逅。冰城媒体对英雄更是高度一致地推崇,以最大的力度全景式报道英雄的壮举,让英雄情怀在民众间持续发酵、升温,以舆论的张力传播社会正能量。

  关爱和回报是培育,它来自城市管理者,给英雄以温暖,给民心以引导。哈尔滨的城市管理者一直用行动力挺“好人有好报”的朴素逻辑,构建着崇尚英雄的价值体系——给关爱,让美增辉;给回报,让英雄心暖。几位英雄救人壮举刚刚发生,市领导便前去看望、慰问,亲手为杨惠、苏泽军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亲手为的哥王君佩章“晋星”。救人的那一刻,英雄们根本没想过回报,压根就忘了自己,但城市管理者没有忘记——市委授予救人英雄苏泽军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后,考虑到他的病情,还特地把2万元慰问金交到他手上,并要求有关部门给予苏泽军生活上和治疗上的帮助。

  喝彩和荣誉是培育,它来自城市管理者,树起榜样,激励全城。一次又一次,这座城市把最耀眼的荣誉献给最美、最可敬的人——常伟豪,哈尔滨市阳光美德少年、哈尔滨市优秀少先队员标兵;杨惠、苏泽军,哈尔滨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形象大使”,这个代表着1000万市民文明形象的至高荣誉,颁给了谢尚威,也颁给了哈尔滨人心目中的所有英雄。

  宣教和冶炼是培育,它来自一次次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又激情彰显。持续多年的“感动哈尔滨人物”评选、“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评选及“哈尔滨精神”全民大讨论,让市民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行动,在行动中提升精神境界。特别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共筑幸福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创城”活动开展以来,“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广为传播与渗透,“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在冰城”、“弯弯腰、伸伸手,我与文明同步走”、“全民动手、洁净家园”、“文明你我他、清洁在我家”等活化载体的文明创建活动,无异于一次次文明的冶炼,让市民在参与中增强了对城市家园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些,都是近一段时间哈尔滨英雄迭出的重要原因。

  (四)

  “冰城英雄”是一种榜样,用大爱和义举树起道德标尺;“哈尔滨风尚”是一面旗帜,以美丽和崇高矗立精神地标。我们要用心呵护,放大“冰城英雄”现象带来的正能量;我们该备加珍惜,让“哈尔滨风尚”成为引领城市前行的不竭力量

  一人一城,一域一国,必须有精神的高地,方能守望理想,登高远望。“冰城英雄”用一己之力点亮道德灯塔、树起精神标尺,也在每个关注者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这些种子将会生根、发芽、自由地生长并结出累累硕果,不断丰富“哈尔滨风尚”的内涵,使之成为这座城市出以示人的精神地标、用以励己的力量源泉。

  感动的过程,也是激励的过程。当人们传颂英雄故事的时候,当人们感动于“冰城英雄”壮举的时候,当人们为受伤英雄捐款、祈福的时候,英雄们的“最美事迹”一定会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灵魂最深处,向善的力量一定会在每个人的心底积蕴,“哈尔滨风尚”的精神内涵一定会得到每个人更深刻的认知。

  弘扬“哈尔滨风尚”,就是要让大爱得以延续。当“最美大妈”杨惠把被救者送来的5000元答谢款转交给市妇联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用于资助双城市五家镇的16名贫困“春蕾女童”时,她也在这16个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有朝一日,这些因爱滋长的“春蕾”将绽放出满园繁花,把更多的爱传播。

  弘扬“哈尔滨风尚”,就是要让精神得以传承。可喜的是,这样的传承正在进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是我的偶像,这是“阳光美德少年”常伟豪面对“为什么敢三次入水,救助体重是你两倍的成人溺水者”提问时的回答。他曾用稚嫩的笔迹在日记中写道:“张丽莉是最美女教师,是大家的楷模,我一定要向她学习”。这样的场景让人看到“传承”的希望——“奶奶你真是英雄,长大了我也要当英雄”,这是杨惠救人晕厥醒来后听到的最温暖的话,眼前是一个小女孩稚气的小脸。

  弘扬“哈尔滨风尚”,更需要有效的引导。当前,一场探究“冰城英雄”现象、弘扬“哈尔滨风尚”的热潮正在哈尔滨大地兴起。我们有理由相信,“冰城英雄”的壮举已经点燃公众爱心,产生社会共鸣,也将让爱之光从点延成线,从线展成面,不仅支撑起时代的道德高度,更为哈尔滨人精心呵护的精神家园注入不尽的生机活力,为社会发展进步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伟大事业需要每一个市民倾力参与。当下,全市上下正在致力于“加快实施新战略、奋力实现新跨越”,致力于把哈尔滨打造成全国文明城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让我们高扬“哈尔滨风尚”的旗帜,把爱传导,用心接力,行小善汇大爱,积薄力铸伟业,在建设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哈尔滨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大美龙江,大爱冰城”的华彩篇章。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