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5日讯 按照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村民生这一“三带百村工程”核心要求,爱辉区立足水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完善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加快北方寒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为北方寒地的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闯出一条新路子。今年基地水稻种植面积达1.08万亩,预计可增收400余万元。
爱辉区北方寒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依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针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品质不好、育秧晚、秧苗素质差、水层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开展技术引进和科技攻关,初步集成出北方寒地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先后从省内多家水稻育种机构引进品种60多份,经过两年试验,选出黑交9709、黑交06-213、龙庆稻2号等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这些品种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公顷产1.5万斤以上,黑交06-213品质接近国家优质米2级标准,口感能达到海伦种植的优质稻米水平,为发展北方寒地水稻奠定了品种基础。
该基地建设核心试验区100亩,试验示范技术23项。引进推广双膜覆盖育秧技术,提早扣棚20天,育秧期积温增150~180度,比传统的小棚、中棚育秧多一片叶;试验三膜覆盖育秧技术,可再延长育秧时间3~4天;应用微喷技术,进行苗床水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四叶、壮秧的机械插秧标准。引进打浆机、激光平地机替代水耙轮,提高整地质量,实现插秧深度、水层深度一致,保证植株生长一致,获得高产。总结出浅、湿、干的水层管理技术,筛选了沙稗磷、丙草胺、快杀稗等进行二次封闭灭草技术,有效地控制水田杂草,实现田间管理科学化。
为大力推广水稻生产新技术,基地邀请东北水稻科学家陈温福等国家著名水稻、水利建设专家讲课,培训技术骨干百余人。加强对育秧、施肥、插秧密度、水田除草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指导,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标准到位率达到80%以上。2012年,推广黑交9709面积3000亩,占播种面积的30%,黑交06-213面积5000亩,占播种面积的50%;全部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激光平地机平地4500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5%;机械插秧面积达到100%,这些技术措施的应用,为实现水稻高产、高效提供了技术保证。
爱辉区北方寒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基础建设,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快水稻生产的发展。今年,新修干渠22公里、田间斗农渠1000余米、涵洞26个、水闸7个、排涝沟11.3公里、农田路3公里,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77栋,新购水稻插秧机16台、平地机3台、水稻收割机6台,种子精选机1台,稻田标准化达到80%、方格化达到90%以上。建设水稻合作社2个,发展水稻种植大户8个,提高了水稻生产组织化程度。建设种子繁殖田150亩,生产优质稻种15万斤,保证了基地生产用种。建设晾晒场1000平方米,维修仓库1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