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合家园小区
王秀兰老人
生活报9月15日讯“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带劲儿的大楼房”“有了新房,我姑娘也不用再寄养到亲戚家了”……因为棚改,5年来,齐齐哈尔有12万户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因为棚改,结束了王秀兰大娘和她的老邻居们不堪回首的日子;还是因为棚改,王秀兰们开始了洒满阳光的幸福生活……
据齐齐哈尔市住建局棚改办主任张良介绍,齐市对有证房,实行“征一还一”,无证房“征二还一”,不满40平方米的房子可上靠到40平方米,差价按施工费计算。如果是低保户或残疾户,可无条件上调至40平方米,还享受物业费、取暖费等适当减免。对“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每人保障面积10平方米,每平方米按0.6元收费。
冬天是最难熬最遭罪的季节,屋里跟冰窖一样,睡觉要盖两床被。80岁独居老人王秀兰——
“冬天睡觉不用戴帽子了”
9日,记者走进齐齐哈尔新合家园36号楼1单元101室的王秀兰家,第一印象是敞亮。五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白色的地砖擦得透亮,阳光照进来,地面有些晃眼。厨房里,灶台和油烟机也擦得锃亮,能映出人影来,这里就是一位80岁高龄、独居老人的家。
“我腿不好,蹲不下,但我可以坐在地上用小抹布擦地。为了这,还特意做了个垫子呢!”王秀兰笑眯眯地说,“活了一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像做梦一样,我可得好好珍惜,冬天还有暖气,不用烧炉子了,睡觉也不用戴帽子,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带劲儿的房子,真好!”
王大娘所在的新合社区书记王宏说,老人是五保户,无儿无女,没有正式工作,8年前老伴去世后,靠低保为生。老人患有风湿,心脏也不太好,每月一半以上的低保金都吃药了。自上世纪60年代末在计量具厂的一间平房安家后,一住就是40多年。
老房子年久失修四处透风,冬天是老人最难熬最遭罪的季节。“夏天闷热,还能忍,可一到冬天,屋里跟冰窖一样,睡觉要盖两床被,还得戴帽子,这样还总冻醒。我这风湿腿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儿,一到阴天下雨就跟虫子咬似的,又酸又疼。”说起之前经历的种种,王秀兰眼中溢满了泪水。老人告诉记者,平房没有上下水,吃水要走很远到公共取水点去挑,来回要一小时。
“现在好了,棚改后,没花一分钱就搬进这么敞亮的楼房里,有自来水了;屋里还有地热,睡觉再也不怕冻醒了。”王秀兰破涕为笑,“我白天没什么事,一吃完饭就拿抹布开始收拾,先擦一遍地,再擦灶台,闲下来还晒晒太阳,可真是享福啦。”
租的偏厦子,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冻得要命。为了不让孩子遭罪,把女儿寄养在亲属家。离异患病妇女王文霞——
“我和女儿终于有了像样的家”
和王大娘一样,今年45岁的王文霞和11岁的女儿张渤研也在去年国庆节期间结束了蜗居的棚户区生活,搬到了新合家园64号楼3单元601室。
10年前,王文霞得了骨质纤维瘤,左脸肿大,因肿瘤压迫神经,经常莫名头晕、摔倒,“你看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都是摔伤的,因为这病,没人敢雇我干活,只能靠我姐和我弟接济。”
“我姐和我弟给生活费,我离婚了,也不能总住在别人家啊!”王文霞带着女儿四处租房子。“为了少花钱,我租的是人家搭的偏厦子,一铺炕占了一半的面积,孩子写作业就趴在炕上,写一会儿胳膊酸了,起来活动一下继续写。房顶是薄薄的铁皮,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冻得要命。”为了不能让孩子跟自己遭罪,王文霞把女儿送到了二姐家寄养,两三年后,女儿变得愈发内向。想起不堪回首的过往,王文霞满是对女儿的愧疚。
“现在好了,一年交400块钱,我们就有了这么漂亮的家,比我租偏厦子还便宜呢,女儿也回到我身边了,现在活泼多了。”见到记者,小渤研乖巧地问好后。“以前都是在梦里想过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现在美梦成真了。”小渤研将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很干净,床铺也叠得整整齐齐,屋内还挂着两只红色的小金鱼挂件。
王文霞家中随处可见精心布置的痕迹:窗台上养着盆花,鱼缸里有游来游去的金鱼。“10年了,可算有个安定的家了,我恨不得一天擦两遍地,就怕白瞎了这么好的房子,连我弟都说,我家比他家还好呢!”
“政府照顾我俩是残疾人,没花一分钱就从以前的破房子搬到了现在50多米的大房子。 ”肢残市民张静华——
“一分钱没花住进
宽敞的新楼房”
离开王文霞家,新合家园80号楼5单元203室的大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与楼道内统一的棕色防盗门不同,203室是一扇“纸箱门”。整扇门用牛皮纸箱包得严严实实。随行的社区书记王宏说,这家住户怕其他家装修弄坏防盗门,特意包上的。“对门都这么爱惜,对房子那可真是上心呢。”
敲开203室的“纸箱门”,55岁的张静华跛着脚走出来,脸上挂着笑容。张静华的家,白色地砖一尘不染,柜子上摆放的全家福也擦得光可鉴人。
张静华是个肢残人士,丈夫杜明辉的腿部也因受伤落下残疾,去年年底没搬到这之前,一直住在新立屯的平房里。
“四面冷山,冬天一开门,穿堂风一吹,屋里能冻冰棍,那时一回家就钻被窝,啥也干不了,太冷了。”虽然冷,但张静华在这间可以“冻冰棍”的房子里,和爱人迎来了他们活泼可爱的儿子。
“我儿子当时在新立屯老有名了,一抱出去,谁见了都说漂亮。”在照片上,记者看到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圆圆的大眼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从小就总尿床,大人也没当回事。1999年的一天,4岁的儿子摔在炕边,鼻子、嘴上都是血,脸上都是紫点子。“到医院一查,得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说到这儿,张静华的声音哽咽了,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两口子带着儿子多方寻医问药,可最终儿子还是走了。
“儿子走后,我爱人一下老了10岁,添了胰腺炎、肝囊肿多种病,这个家一下子垮了!”张静华说,“去年冬天,新立屯棚改,政府照顾我俩是残疾人,没花一分钱就从之前的破房子搬到了现在50多米的大房子,如果我儿子还活着,能在这么好的房子里享一天福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