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基层 看发展]小城民企境外走出大未来 东宁吉信集团迈出重要一步
2012-10-22 06:18:5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李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2日讯(记者 李晶)鼠标轻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规模宏大错落有致的厂房;翻下页,宽敞明亮的车间内百余名女工正在缝制衣物;再翻,忙碌的工人们正在加工合金管材……“这就是我们在俄罗斯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大本营。”近日,在东宁吉信工贸集团,该集团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刘儒祥通过图片向记者介绍了集团境外园区渐大渐强的发展历程,言语中难掩骄傲。

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全景。

  “南联北开走出去”是刘儒祥对工业园立足俄罗斯的第一个总结。当记者称赞一家民营企业敢于走出国门的气魄和勇气时,刘儒祥却对集团当初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感慨万千。

  2004年,东宁这个黑龙江的小县城所拥有的外贸企业超过了百户。然而,中小型企业在财力、人力等方面局限突出,传统的“以货易货”、“原进原出”的边境贸易模式根本无法承受市场浪潮的洗礼。想要在俄罗斯生存发展,想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贸易模式,在省里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吉信集团决定携手国内南方企业,开放自身的北方市场,大胆到境外办工厂、建基地,按照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办事。




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刘儒祥向记者介绍园区情况。东北网记者 李晶 摄

  “单打独斗注定成不了气候!”刘儒祥挥了挥手臂感叹道:“就这样,我们与南方康奈鞋业联手组建了康吉集团,在俄罗斯共同投资建设了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摸着石头过河,义无反顾的走出去了。” 

  2006年,作为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建设的首批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正式建立,一个规划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分生产加工、商务、物流仓储和生活服务四个区域,以国际贸易为主体,集加工制造、餐饮旅游、运输物流、农业开发、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就这样在俄罗斯落地生根了。
 
  “中俄、俄中、俄中俄”绕口似的七个字,是刘儒祥对在俄罗斯办好工业园的第二个总结,也是吉信集团经过实践与考察俄罗斯市场,摸索出来的一套境内生产半成品,境外加工成品的跨境连锁加工模式。

  “在俄罗斯办园区能有效规避贸易壁垒,避免‘灰色清关’的风险,提高竞争优,增强利益空间,使企业得到丰厚的回报……”谈起企业入驻境外工业园的好处,刘儒祥滔滔不绝。

  事实上,这种跨境连锁加工模式的形成,使产品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华丽转身,节约了成本,加速了运输时间,还为中俄双方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中方赴俄劳务人员在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内从事服装鞋帽加工工作。 

  刘儒祥拿出了一份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境外合作园区仅半成品加工项目就向地方财政纳税5000万人民币。2012年1~8月份,完成地方财政税收7659万人民币,拉动东宁口岸进出口额5亿美元,安排中方赴俄劳务1500人、俄方就业400人。

  “我们不仅在东宁纳税排名第一。在乌苏里斯克,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美元,为俄缴纳税金3000万美元,已连续三年成为乌苏里斯克市第一纳税大户,增值税、利润税排前三位,如果加上每年缴纳的过亿海关关税,我们企业的排名也是第一。”刘儒祥说。

  如今,东宁吉信工贸集团已从东宁县众多依靠外贸抢食吃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纳税百强企业,全国出口额最大的百家民营企业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十强企业”,连续六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对俄合作企业十强”的称号。


 



中方赴俄劳务人员在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内从事塑钢门窗加工工作。

  “今年,我们考虑向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性产业转移,刚刚新增了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刘儒祥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受到了欧美反倾销的严重冲击,国内企业被征收了250%的惩罚性关税,产品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将光伏项目的生产线入住我们在俄罗斯的境外园区,可以直接进入欧盟市场,对低迷的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谈到未来,刘儒祥充满信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