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由大转强正腾飞
2012-10-24 10:38:3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郑少忠 袁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三江平原

  人民日报讯 在人们的印象中,黑龙江与“大”分不开,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界江,也有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工业,还有从亘古荒原上开垦出的大农业。资源的“大”如何转化为经济的“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2011年,黑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8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206.3亿元,是2006年的3.2倍,年均增长32%。

  放眼千里沃野,大美龙江龙腾虎跃,生机盎然,希望无限!

  老工业基地活力迸发

  天宫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成功,举世瞩目,但很多人未必知道,此次航天任务中的材料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都凝结着龙江人的智慧和汗水,哈工大、东轻、哈飞、哈轴……众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为我国太空探索立下汗马功劳。

  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曾走在共和国工业发展的第一方阵。潮起潮落,自上世纪90年代起,龙江工业经历过徘徊和落寞。伴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龙江工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因油而兴的大庆市,在“保证原油4000万吨稳产”的前提下,产业结构打破“一油独大”格局,向着以石油工业为基础,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转型。

  近5年来,大庆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315个,亿元以上项目38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太阳能电池、环保节能清洁车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20万千瓦风力发电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联想科技城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迅速崛起。

  7月18日,在齐齐哈尔龙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首批3个车型的新能源客车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在客车上。高性能的动力驱动系统使用太阳能与锂电池相结合的能源供给方式,可以增加约35%的续驶里程,降低使用费用。

  近年来,齐齐哈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实施结构优化战略,着力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煤油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在“一拖”黑龙江东方红产业园、一重集团的铸锻钢生产基地、北车集团等一批大项目的带动下,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工业实力和后劲明显增强。

  以哈(哈尔滨)大(大庆)齐(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建设区为代表的八大经济区建设风生水起,黑龙江放眼全国大局,找准黑龙江的定位,按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类别来优化资源配置,谋求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激发出潜能,迸发出活力。  


  中华“大粮仓”潜力巨大

  龙江粮熟天下足。广袤富饶的黑龙江,用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4的商品粮,养活了近3亿人口。2011年,黑龙江粮食产量、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

  黑龙江曾是洪涝灾害频发的省份,新中国成立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年份有23年,年均损失在20亿元左右,粮食年均损失30亿斤。立足省情,黑龙江省下大力气抓水利。

  2009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签订《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并颁布了我国农田水利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农田水利条例》。

  近5年来,全省累计水利投资458亿元,扩建了三江平原灌区、尼尔基灌区等49处大中型灌区,新增水田灌溉面积500万亩,改善水田面积859万亩,新增旱田地表水灌溉面积12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5万亩,盐碱地改良477万亩。

  昔日的黑土地已经变成现代化的中华“大粮仓”,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黑龙江农垦累计生产粮食5275亿斤,交售商品粮4056亿斤,垦区9个管理局所属105个农场,有55个被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中。

  “东北大米为什么好吃,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北大荒854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潘春彦说,正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才增加了水稻产量,提升了大米品质。目前,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基本实现全机械化作业。没有机械的农户,由农场统一代耕代收,他们只需打一个电话,农场就会派人派机具。“过去20天的活儿,现在三五天就能完成。”

  10年来,垦区累计出动机车6.1万台,完成跨区作业1.6亿亩,承租地方耕地近100万亩。目前,垦区的105个农(牧)场已与全省的12个市(地)、54个县(市)进行共建合作,年作业面积由最初的100.8万亩增加到今年的5000万亩。

  通过“场县共建”,完成农机“三代”面积4052万亩,共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23个,共建科技园区88个,辐射供种17万吨,向农村推广模式化栽培、少耕深松、旱育壮秧等技术20余项,推广面积4000万亩;良种推广面积4138万亩;龙头企业拉动地方种植基地4000万亩,全省1/3左右的农户纳入垦地共建产业体系,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在垦区二龙山农场,大机械在收割小麦。陈贺 摄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神奇黑土地魅力非凡

  地处北疆的黑龙江,大江大河密布,森林莽莽苍苍,不仅滋养、护卫了肥沃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两大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这些年来,黑龙江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到2011年底,黑龙江省抽查排污企业总超标率下降10个百分点,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33座,日处理规模达到331.92万吨,是“十一五”初期的7.3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曾经饱受污染之痛的松花江,干流支流水环境质量同步改善,溶解氧含量达到Ⅰ类水体标准。

  “再困难也不能向林子伸手!”有“林都”之称的伊春从2003年起加大“主动限伐”力度,2004年率先在全国主动停伐天然红松林,仅此一项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减少1.6亿元。有舍才有得,这几年,伊春市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及绿色能源、森林食品和北药、冶金及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壮大,占GDP比重已达到40%以上,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喜人步伐。

  据统计,“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实施一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共完成天保工程投资54.6亿元,木材产量由419万立方米调减到140万立方米,同时还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0万亩、森林抚育748万亩,整合撤并了99个林场(所),生态移民4.4万人。

  “养生度假游,请来黑龙江”,与炎热的南方相比,黑龙江位于高纬度地区,夏季气候清爽宜人,广袤的原始森林、辽阔的生态湿地、壮观的江河湖泊、神奇的火山风光,成为养生度假旅游的绝佳去处。

  围绕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黑龙江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性、地域性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精品项目。近3年来,全省共开工旅游项目983个,总投资558.29亿元。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初具规模。

  中俄旅游年、“迷人的哈尔滨之夏”、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森林生态旅游节、森林音乐节等百余个旅游节庆活动,好戏连台,广聚人气,搅热了黑龙江的旅游市场。清明“五一”小长假、夏季避暑养生、赏秋观景五花山、冬季冰雪运动休闲,四季旅游高潮迭起。旅游已成为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龙江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推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