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4日讯 昨天16时30分,在拉萨市藏医院手术室里,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刘平为15岁的巴桑罗布实施了西藏藏医院首例眼角膜移植手术。截至昨晚,共有4位藏民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眼角膜的供体来自两名哈尔滨人。81岁的市民杨凤桐和49岁的五常农民吴延国捐出的眼角膜,为雪域高原的4位藏民送去光明。

医护人员携带两对眼角膜在机场。

哈尔滨医护人员在拉萨藏医院为患者检查。
应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藏医院的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教授,带领两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的援藏医疗队昨天赶到拉萨。这已是医疗队的第4次援藏医疗,也是今年的第二次援藏医疗。22日半夜,医疗队带着两对眼角膜飞抵成都,稍作休息后,又乘坐23日早班飞机飞抵拉萨。一下飞机,队员们都有些高原反应,但是为了保证眼角膜的质量,尽快为4名藏民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他们没有休息,直接赶往拉萨藏医院做术前准备。医疗队赶到藏医院时,存眼角膜的保温箱里冰袋还没有融化,角膜保存得非常好。
据刘院长介绍,在西藏自治区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很多,当地没有条件做角膜移植,技术条件也不允许做。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与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藏医院达成一致的意见,帮助他们开展这项工作。此次进藏,医疗队除了为4名眼疾患者做眼角膜移植手术外,还要为上百例患有白内障的藏民做复明手术,为患有眼疾的藏族同胞解除痛苦,送去光明。
昨天,记者连线西藏拉萨藏医院得知,接受哈尔滨人眼角膜的患者都是年轻人,三女一男,最大的30岁,最小的15岁。15岁的巴桑罗布是贡嘎县中学的学生,9岁那年,视力开始下降,看不清东西,目前已经辍学。由于他的左眼病情较重,这次刘平院长为他做了左眼的角膜移植术。他的父亲尼玛次仁说:“太感谢角膜捐献者了,让我儿子可以重见光明。”22岁的拉巴卓玛是西藏昌都人,右眼的角膜白斑已经21年了,由于眼睛不好,一直没有结婚。她的家人说这次移植如果成功了,将改变她的人生。22岁的卓嘎是西藏日喀则白朗县人,7岁那年右眼患上角膜白斑失明了。30岁的白玛,西藏左贡县人,左眼失明已经6年。他们都是从上百名急需换角膜的患者中筛选出来的,因为他们年轻,移植角膜更有意义。由于这是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首次眼角膜移植手术,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昨天进行了多次报道。
当年,想将眼睛“换”给儿子的心愿没能完成,弥留之际提出捐献眼角膜。去世后,四子女帮老人完成遗愿,老人的角膜帮助两名藏民重见光明——
离天最近的地方有妈妈的眼
40多年前,她年轻时曾希望将自己的眼睛“换”给因意外左眼失明的儿子。40多年后,在弥留之际,她再次提出捐出眼角膜给年轻人。20日早上,81岁的杨凤桐走完了她的人生。4个儿女做出一个决定——捐出母亲的眼角膜,带给他人光明,完成母亲多年的夙愿。但是,他们没想到,母亲的眼角膜会被带到数千公里外的青藏高原——那里,也许离天堂最近!
23日傍晚,在杨凤桐去世3天后,她的眼角膜被成功植入西藏自治区拉萨藏医院两名患者的眼中,两名患者一名15岁,一名22岁。昨天,记者采访到了杨凤桐的子女,感受到了一个81岁老人的善良和子女们的豁达。
40年前,母亲要给儿子换眼
杨凤桐退休前是哈尔滨服装三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她一个人把4个孩子拉扯大。上世纪70年代,杨凤桐上初中的二儿子在学校运动会上被突然飞来了一枚投掷用的手榴弹砸瞎了左眼。杨凤桐跑遍各大医院请求医生将自己的眼睛“换”给儿子,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她的心愿没能完成,二儿子安上了义眼。从那时起,杨凤桐见到眼睛不好的年轻人就心疼。她多次和儿女们说,死后一定要将自己的眼角膜捐了,让那些失明的孩子重见光明。
杨凤桐的子女中,有老师,有护士,有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他们在母亲去世前几天,替她做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决定,捐出眼角膜,以完成母亲光明年轻人的心愿。
告别仪式上用掌声为母亲送行
20日早上,杨凤桐的心跳停止。子女们通知省眼库来采集母亲的眼角膜。女儿张伟说:“我们把母亲想把眼角膜捐给年轻人的心愿告诉了眼库的工作人员。但眼库的工作人员说母亲的年龄太大,角膜质量难以保证,可能会捐给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21日眼库打来电话说母亲的眼角膜已经从眼球上拨离下来,角膜质量非常好,非常透明,完全可以移植给年轻人。我们都特别欣慰。”张伟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仍有些激动。
22日,就在杨凤桐遗体告别仪式上,女儿张伟接到了眼库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说杨凤桐的眼角膜将随哈尔滨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援藏医疗队入藏,移植给15岁和22岁藏民。家属们惊呆了,母亲的角膜将会到那离天最近的圣洁地方是他们没想到的。他们建议亲朋好友用掌声送别他们的母亲,以此表达对她的敬意。顿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让听惯了哭声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杨凤桐老人成了西华苑里第一个被亲人们用掌声送别的老人。
妈妈的眼睛离天堂最近
昨天傍晚,杨凤桐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两名藏民的眼中的消息,再次让她的4个子女感到欣慰。他们说:“妈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睛睛却可以在雪域高原看到最蓝的天,最高的山,最美的羊群。那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在那里母亲会很快乐。接受母亲眼角膜的人都比我们年轻,我们的母亲会比我们‘活’得更长,她的角膜捐得很有意义!”
杨凤桐的子女们表示,如果以后想妈妈了,他们就会去西藏“寻亲”,妈妈的眼睛在哪里,妈妈就在哪里。他们要到西藏感受妈妈目光的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