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讯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档迎接十八大热播剧《焦裕禄》如质朴民俗的史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禄。该剧导演李文岐是黑土地走出的知名导演,对于《焦裕禄》这部剧他表示,能执导这部剧是自己一生的幸事,他是用对父亲尽孝道的情结去拍这部戏的。
导演李文岐。
1“拍戏时,我对父母啥样就对焦裕禄啥样”
“我的父辈有着和焦裕禄几近相同的经历,我在拍戏时的感觉就是,对待父母啥样就对待焦裕禄啥样!”李文岐表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的父母在焦裕禄的精神感召和激励下,服从组织安排和调动,义无反顾地离开生活条件优裕的哈尔滨,到最需要干部的大兴安岭安家,在冬季零下四十多度的高寒地区参加祖国三线建设工作。李文岐说,自己父亲与焦裕禄是同龄人,父亲加入共产党投身了革命,也参加了土改运动,并同样任土改工作队队长,一直到全国解放,只不过焦裕禄在河南,自己父亲在黑龙江。
“多年后,我有幸执导《焦裕禄》这部剧,我放下手里其他的活,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地去拍《焦裕禄》。”这部戏的拍摄周期用了4个月,但前期剧本创作时间很长,李文岐接手后和编剧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就是为了拍出的剧不像编年史和履历表那样枯燥无味。李文岐说:“我的父母都很尊重、推崇焦裕禄,所以我是用对父母尽孝道的情结去拍这部戏的,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到拍摄中,力求把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焦裕禄》呈现给观众。”
李文岐与演员讨论剧中角色。
2“把不说人话的台词全删掉”
电视剧《焦裕禄》从出品方立意、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完成,主创人员沿着河南、山东、黑龙江三省焦裕禄革命、工作、学习、生活和献身的足迹历时四年打造完成。李文岐透露了一个在拍戏时遇到的事,在外景地拍摄一段焦裕禄号召大家种粮的戏,焦裕禄的饰演者王洛勇在山坡上喊着“大家辛勤种地,粮食才会有保障”等口号时,一位观看拍摄过程的老大娘站出来喊道:“你们演得不对,焦书记不是这么说的,他会说‘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李文岐感到,焦裕禄一生丰富多彩,他的形象和事迹已经在老百姓心目当中根深蒂固了。
《焦裕禄》开创了英雄模范剧的新思维,不再只是好人好事的叙事模式,而是通过戏剧冲突,把一个丰满真实、有血有肉的焦裕禄呈现在观众面前,将焦裕禄各个阶段的故事和情节的渲染也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李文岐说:“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真真切切地摆在那,不夸张、不虚假、不做作,所以我们就把最平实、最平和、最平凡的焦裕禄拍出来展现给观众,把整部戏剪出节奏,把不说人话的台词,不是正常人说的话全删掉。为此,我们将这部剧从原先的36集压缩到30集,光剪辑片子就用了8个月,这是在我之前拍戏时没有过的。”
3一瓶酒一个人一部佳作
剧中焦裕禄的饰演者王洛勇有“百老汇第一华裔男星”之称,他将这位一心为民的“兰考第一书记”刻画得形神兼具,以精湛的演技将焦裕禄拿起枪杆与恶霸“黄老三”斗智斗勇,扑在工业战线的九年锻造锤炼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情和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洛勇和颜丙燕用真诚和功力把这些经典画面再现给观众,连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都连连称赞他们有其父母当年风范。
拍摄《焦裕禄》时,为了把人物刻画准确,把情节拍得细致真实,李文岐和演员几乎天天在一起研究戏,这其中与王洛勇聊得最多。李文岐说:“有时候拍戏拍到凌晨2、3点,我俩还要继续讨论角色。我俩喝一瓶白酒,就着一包花生米,一谈就谈到早上5、6点钟,眯一会儿7、8点钟起来,上‘战场’一样接着干。”李文岐要求剧组人员必须做到“三实”“三稳”,即老实、诚实、踏实;心稳、神稳、动作稳,这样拍出来的电视剧观众看了才有感觉。
创作这部戏的过程中,无论是导演、演员,还是剧组人员,都发扬了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用焦裕禄的精神拍《焦裕禄》。用李文岐的话说,这是拍咱“爹”的作品,一定要拍好。正是由于这种敢担当的使命意识,才有这样一部呈现给全国观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