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24日讯 刚刚闭幕的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也更加明确。近日,全省林业系统人士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目前资源和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新抓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必将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省必须围绕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蓄势谱写一曲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新乐章。
建设大美龙江名扬生态之省
省林业厅厅长蔡炳华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亮点突出,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蔡炳华认为,黑龙江省是全国生态环境较好的省份之一。全省有林地面积208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73%,活立木总蓄积达17.61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有天然湿地55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7。巍巍的大小兴安岭不仅是天然绿色氧吧,而且是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的天然生态屏障,对于维护这些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黑龙江省粮食稳产高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建设大美龙江,美丽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干三年,打一场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5年来,全省共计造林1728.01万亩,全省森林覆被率达到45.73%,提高2.13%,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蔡炳华说,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都和林业密切相关。建设生态文明,林业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前不久,省委、省政府转发的《省林业厅关于全省林业推进大美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以人为本、身边增绿、改善环境、优化生态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提质宜居为重点,以打造全国生态示范省为重点,全力推进大美龙江建设。准备用五年时间把我省打造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和谐的全国生态环境最佳省份之一,这恰好吻合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蔡炳华认为,我们要抓住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抓好《意见》的实施。通过推进天然林生态补偿工程、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工程、两荒造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矿区生态恢复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森林保护工程、城乡一体化及绿色通道绿化工程、珍贵树种培育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程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省森林覆被率达到47%,构筑国家北方生态屏障。我们坚信,未来一个山清水秀、林茂草盛、天蓝云白、土沃粮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生态之省必将名扬四海。
营造绿色长城建设生态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站长庄凯勋说,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西部和北部农区牧区一直是缺林少木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4.3%。由于缺少森林的庇护,干旱缺水、风害严重,沙化和有沙化趋势土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山区和浅山区出现大量侵蚀沟,水土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农田和草牧场失去耕作能力。生态型贫困是阻碍这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我省自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累计造林达3922.5万亩。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生态与经济两大效益同步增长。经过工程治理,西部农业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初期的4.3%跃升到目前的12.5%,仅庇护农田就达9000多万亩,年增产粮食23.8亿公斤,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双增态势喜人。治理水土流失地近70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态势。我省三北和治沙造林的实践足以证明:只有大力发展林业,才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粮食稳产高产。
庄凯勋认为,应借助党的十八大“强化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劲东风,全面推进落实我省大美龙江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我省三北五期各项建设任务。力保全省2013~2020年完成工程造林14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00万亩、封山育林600万亩。修复工程区退化林分100万亩。以兴沙富民为宗旨,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生态经济林为重点,完成科尔沁沙地治沙造林130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
“我们有信心通过大力开展三北和防沙治沙工程造林,构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建设大美龙江,弘扬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庄凯勋说。
科学经营资源打造东北亚屏障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教授牟长城认为,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融为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林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省是我国森林资源与湿地资源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山区森林与湿地是东北主要江河的源头区域,为东北众多大中城市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水源地,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与碳汇基地之一。但由于过去过度开发利用,已使结构复杂、高蓄积量、高稳定性、多功能的地带性顶极植被红松阔叶混交林退化为结构简单、低蓄积量、低稳定性的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森林可采伐资源濒临枯竭,且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难以充分持久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对现有低质量、低效能、低价值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科学的恢复性经营,即参照地带性顶极植被的结构与动态规律,采取“栽针保阔”途径,并适时进行上层林分的透光抚育,促进林内红松及其他阔叶树的生长,加快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进程。最终目标应是建立起由地带性顶极森林植被与原始湿地形成的林区自然景观,实现我省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建立可持续的木材生产基地、应对气候变化及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