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
程幼东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方面主要有三个新的亮点。一是突出了文化建设的定位。自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一直作为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把文化建设单列一章来阐述,充分表明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二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的原则,推动“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建设“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新思路必将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贯穿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全过程。三是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针对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当下实际提出的具体目标,符合社会前进方向与民众期望。
二、努力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一)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一定要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机遇就是党的十八大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是在文化生产力基础上的新思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机遇就是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边疆文化大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省委确定的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我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重大举措。机遇就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繁荣的热切期盼,为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一定要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首先,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善于运用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必将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必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其次,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我省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国家水平,这也是文化消费跨越增长阶段,消费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将呈现“井喷式”跨越发展态势,为龙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民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主动把文化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围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建设,用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文化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民生上。
(三)推动文化科学发展,一定要突出打造地域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正成为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力量。黑龙江的文化是多种文化交织交融的结果,这些文化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最终形成了以“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兴安岭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龙江优秀文化精神。这种优秀的文化精神将贯穿于“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之中,更好地推动龙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扎实推进我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
一要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积极打造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已经转企改制的单位,要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主体和资格,促进文化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二要在推动文化产业建设上下功夫。围绕到“十二五”期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龙江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坚持以大开发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培植规模效益好、产业贡献率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文化产业园区,以推进1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为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构建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切实把文化产业打造成龙江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要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上下功夫。围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文化设施和工程网点的使用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质量和水平。加强省博物馆新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能够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要在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和对外交流上下功夫。继续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加强艺术创作生产的总体把握和宏观导向,在题材规划上侧重选取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鼓励原创,全面提升文艺作品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特色,经常举办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型综合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