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4日讯 草原深处,田间地头,那些日渐增多的风车构成一条条银白的风景线。
肇源县新站镇远郊,新竖起33套风车,夜以继日地追风逐电。把电并入电网,每天收入20万元。
“钱是大风刮来的。”大丰集团油气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夏清河说,“我们投资5亿元,建设了这些风车,年开发风电5万千瓦,收入6800万元。”
大丰集团2009年起开发风电项目,建造塔筒自用的同时,也卖给其他企业。
12月10日,记者在大丰集团风力塔筒车间看到,直径4米的塔筒里叮叮当当,焊花飞溅,几名工人正在安装配件。一根塔筒立起来,高达80米,再装上叶片等配件,就是一套风车了。
夏清河指着开阔的车间说,这里面积2.1万平方米,生产线年生产能力600套,设备采自瑞士和德国,是东北地区最好的。
大丰集团副总经理吴凤悟告诉记者,介入风电开发领域,是集团布局新能源产业的战略转型,明年将在林甸县建99套风车,年开发风电15万千瓦,预计年收入2亿元。
百湖唱响“大风歌”。市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市风资源富集,总量1790万千瓦,2004年起开发风电项目至今,已有21个获得国家核准,总开发风电105万千瓦。其中的8个,已经由瑞好、立宏、大唐、大丰、华能等集团建成并网,分布在杜尔伯特胡吉吐莫、萨尔图春雷、肇源新站等地,年开发风电40万千瓦。正在建设的有9个,年开发风电45万千瓦。
瑞好集团是我市第一家“玩转”风电的企业,杜尔伯特草原上转动的风车,有近200套是他们的杰作。集团办公室主任董云凤说,其中66套已经并网,年开发风电10万千瓦,收入1.4亿元。另外,中丹一期的132套已经建完,2012年3月能实现并网。
项目名叫“中丹”,是因为它由丹麦和我国合作开发。在我省风电领域,瑞好做得比较好,就代表我省承接了这个项目。
“大风头上过,撒下大把钱。”董云凤说,“3年后,我们能竖起660套风车,年收入14亿元,创税1.4亿元。”
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绿色账”,660套风车运转起来,相当于每年节省80万吨标煤,少排放二氧化碳200万吨,也相当于给我市新增40万亩森林。
“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是战略新兴产业,所以我市的风电项目,将来会有更大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和全说。
目前,我市获得国家发改委前期批文的风电项目,每年可开发风电864万千瓦。预计到2015年建成245万千瓦,风车将超过1600套,售电直接收入30亿元,拉动风电装备制造及安装投资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