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在黑土地上播撒青春火种——我省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纪实
2012-12-18 09:50:4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讯 “我不是温室中的花朵,也不作空谷幽兰,我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2005年,蒋朝民从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回到省农垦红兴隆五九七农场当起了一名“村官”。几年来,他多方筹措资金,为家乡打了600余口深水井,使粮食产量连年上升。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领跑者,要把广阔的农村作为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在火热的工作生活中把自己锻造成社会真正需要的‘好钢’”蒋朝民对记者说。

  近年来,像蒋朝民这样大学毕业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青年很多。我省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去年,各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230人,“三支一扶计划”1000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841人,发放自主创业证3920个,比2010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如今,在我省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大批像蒋朝民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投身基层,或穿行于田间地头,指导和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或身背药箱为农民送医送药,做新时代的“赤脚医生”;或扎根乡村,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为新农村建设播撒新的希望,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不忘乡亲,做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周淑清是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06届“村村大学生”,现任阿城区新平河畔养殖公司总经理,曾被评为“全国高职百名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我出生在五常市八家子乡黑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中就我一个女孩,父母都特别疼爱我,但就是不同意我读书,我又特别喜欢读书,但终究没有拗过固执偏见的父亲而退学了。”周淑清说起自己的求学创业经历时,感慨地说:“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004年我省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我毅然决定参加高考,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周淑清告诉记者,毕业后,为回报社会及学校的培育,她选择了回乡创业,针对家乡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决定创办养鸭场。

  “起初,我从哈市引进1150只鸭子,由于掌握了养鸭的技术,定期防疫,鸭子的成活率很高。但鸭舍位于村子中间,给邻居带来不便,于是,就决定把鸭舍搬迁到河边的一块荒地上,这样有利于放养。

  可是,喂鸭的饲料需要打磨,没有电还不行,当我正为接电的事儿犯愁时,区里召开了大学生座谈会,会上我说了自己遇到的困难,经过多方帮助协调,养鸭场终于通电了。”周淑清说,这几年,她的养鸭场越办越大,收益越来越好,2008年她建立了一个生态养殖园区,采取鱼鸭鹅结合养,还利用河边的300多亩废弃沙场吸引资金,与种禽场、孵化场、饲料场、种养殖技术服务部、屠宰场、蛋品加工厂等联合,为村民提供育雏、饲料、疫苗、技术服务,并回收畜禽产品,让村民放心大胆地搞家禽养殖业。

  经过努力打拼,周淑清的养殖场已初具规模,现有养殖场地及活动水面4万平方米,绿萍池5000平方米,饲料及蛋品加工车间各1栋,鸭舍3栋,养殖蛋鸭6000只,年销售额160万元,纯利润二三十万元。“目前,我正在筹划进一步扩大规模,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养鸭致富。”周淑清对自己的创业路充满信心,她说:“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在干好事业的同时尽其所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带动村民致富的目标。”


  把真本领带回农村最需要的人身边

  “东团结村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百姓需要我,我会不遗余力地为他们的信任和健康奉献一生。”徐彬是齐齐哈尔梅里斯达呼店镇东团结村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从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后他选择了到基层行医的创业之路。谈及他的人生选择,徐彬说:“我就是一个实在、不贪图名利的人,在农村这块土地上,我一定会尽到一名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在普通岗位上演绎出自己的精彩。”

  东团结村是由三个自然屯组成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3000余人,在满足本村村民就医的同时,周围十几个村的村民也会到东团结村卫生所就医,卫生所年平均门诊量近1.5万人次。徐彬告诉记者,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感到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为了胜任工作,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他努力钻研业务,并创建了家庭式诊所。

  2007年7月,村里82岁的“五保户”孔大娘高烧39度,几近昏迷,家里人都以为老人快不行了,甚至开始为她准备后事,后来,大娘的侄女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打通了徐彬的电话,接到电话后,他一秒钟也没有耽搁直奔大娘家。经过细致地诊断,初步确诊大娘得的只是重感冒,但病情却十分危急,若是再晚一小时,恐怕真的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徐彬迅速赶回卫生所,为大娘拿来了药物。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老人的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大娘的亲戚们感激涕零。徐彬说:“当看到村民痛苦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着急,只想着用医技和真情回报这些疾病缠身需帮助的人们。能把真本领带回农村,带到最需要的人身边,让他们恢复健康,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这几年,徐彬在当地逐渐小有名气,卫生所每天都门庭若市。“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徐彬认为,卫生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是弱势群体,于是,他在村卫生所里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办法,对经济困难的村民适当减免医药费,对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实施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余元。有的患者甚至在拿了药之后不解地问:“我们打车到你这,来回还得100块钱呢,你怎么才收十几块的药费啊?”

  用爱心成就农村孩子读书梦想

  作为一名80后青年,葛军把一腔热血投入到了基层的教育事业中去,他用爱心成就了一批农村孩子读书的梦想。

  出生于1980年的葛军现任职于穆棱市马桥河镇第二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当年,他从鸡西师范学校毕业后,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激发了他要为乡村教育事业服务的决心和热情,于是,葛军扑下身子坚守基层,成为一名默默无闻但又备受乡亲们爱戴的乡村园丁。

  回首几年来的从教经历,葛军动情地说:“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如今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待这部分学生加倍用心。”葛军告诉记者,上学期他新接班级中,留守儿童就有十几个,占班级学生总数的三成多,他为这些学生建立了档案资料、联系簿,以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刘发强是学校有名的双差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管教方法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从小就情绪偏激,仇视一切,不服从管教。葛军了解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处处关心、鼓励他,对他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在班级中大加表扬。在孩子发脾气时,他像父亲一样关爱他,让他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葛军还多次劝说小发强的父母要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让孩子多多听到父母的声音。一学期下来,刘发强的学习成绩上去了,也开始面带笑容融入到集体当中。

  葛军认为,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他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同学不爱学习,破坏课堂纪律,下课调皮好动,惹是生非,面对这样一个女孩,葛军采用了各种方法说服教育,还大胆启用她来当课代表。女孩十分感动,曾悄悄地告诉葛军:“老师,你这样看得起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葛军都要与女孩谈心,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女孩的成绩进步很大,行为习惯也大有改变。“后来她转学了,走时依依不舍,曾写信给我,信中说:‘虽然我离开了,可你是我永远的老师,将来我也要当老师’。”葛军说:“这句话是我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得到的最好回报。”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