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兆麟电影院内部设施损毁严重 管理部门:叫停破坏性施工
2012-12-20 09:16:48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威 刘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2月20日讯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七道街交口,有一座兆麟电影院(原名巴拉斯电影院),它是中国首批电影院之一。电影的引入,为冰城人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时光荏苒,昔日风华绝代的兆麟电影院现在怎么样呢?近日,记者与哈市政协委员郑亚楠一道,探访了这座电影院。

  兆麟电影院外,工人正在施工。

  施工前的兆麟电影院图片转自人生无限的博客

  现状:内部设施损毁严重

  11月30日,记者和郑亚楠来到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七道街交口的兆麟电影院。与中央大街热闹的圣诞气氛相比,装修中的兆麟电影院却颇为冷清。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道两米高的木板墙将施工现场与步行街分隔开。木板墙内,三层高的兆麟电影院被白色保温板包裹。透过右下角一块破裂的围挡,记者看到墙壁是由新的红砖砌起的。

  沿着木板墙右侧一道铁门,记者和郑亚楠进到施工现场,三名工人正在做活水泥一类零活。进入一层,楼内施工已接近尾声,室内空无一人。室内顶部尽是水泥柱、陶粒砖,新修的水泥,左侧角落还有一处新修的楼梯。

  郑亚楠对记者说,“兆麟电影院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外墙上花瓶式栏杆、爱奥尼式柱头和壁柱以及有窗位无窗口的虚窗设计都是这里独特的风格写照。尤其是室内独具特色的吊灯座、欧式楼梯和极具历史感的木质地板也为这座欧式风格的建筑增添了异域风情。可今天,这里却丝毫看不到曾经的影子。”


  曾经:托人买票场场爆满

  兆麟电影院当年在哈尔滨历史上声名显赫。郑亚楠委员说,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兆麟电影院1925年由俄国人创办,原名巴拉斯电影院。几经变更,1953年4月移交给哈尔滨市文化局,改称儿童电影院。1960年又与当时的兆麟电影院(今儿童电影院)对调更名,沿用至今。

  今年九十高龄的刘明成老人是位老电影迷,也是兆麟电影院的“铁杆粉丝”。住在道里区经纬街附近的他告诉记者,兆麟电影院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声名显赫。“我记得,那时来晚了就买不到票。《战争与和平》在这里上映时,584个座位场场爆满。我们都带着水壶和面包,捏着托人买来的电影票,郑重而兴致勃勃地赶到电影院。”刘明成说。

  然而,随着电影行业的萧条与重新崛起,兆麟电影院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曾在兆麟电影院工作的王女士说,“现在中央大街附近电影院林立,各方面条件比兆麟电影院好多了。没有观众,最后我们只能集体放假了。”停业后的兆麟电影院经历了眼镜店、音像店多次专项经营。

  未来:重新修缮期待重生

  “历史上,哈尔滨给人留下了洋气的印象,电影院是很有力的证据之一。哈尔滨建城之初不仅有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爵士乐团、音乐学校、音乐商店,还有一批电影院。电影是1898年年末岁尾的艺术发明,1905年,俄国随军摄影师科勃采夫在中央大街与十二道街交口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法国电影院。而建于1925年的兆麟电影院与20世纪初的哈尔滨其他电影院一起放射出了这个城巿的品味之光。”郑亚楠说。

  对于兆麟电影院破坏性施工的情况,记者联系到哈市文物管理站。该站管理部主任贾英哲告诉记者,“此前的违规施工导致兆麟电影院损毁严重。目前,该项目已经哈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审批通过,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修缮设计,在哈市文化局的监督下,对兆麟电影院进行修缮。”此次修缮将对现存部分外墙面原样保留,局部破坏处做修补,在保留原兆麟电影院现有的“真实性”外部形态基础上,体现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兆麟电影院原有布局、陈设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这种破坏行为是在割掉历史。洋气总是和时髦、新锐、创造连在一起的。兆麟电影院曾与电影如此同呼吸,它带领着这个城市的观影人无数次进入人类的梦乡;它给予这个城市的眼界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纪实电影。我期待着兆麟电影院重新焕发生机。”郑亚楠如是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