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5日讯 近日,市关工委对全市辖区内的10个县(市)、142个乡镇、1402个行政村、7418个自然屯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哈市农村“留守儿童”有19106人,存在家庭教育缺失、营养状况不良等问题,应从建学校、结对子等方面对他们予以关爱。
九成由祖辈或亲属监护
调查显示,我市90.3%的“留守儿童”由祖辈或亲属监护,4%由学校监护,5.7%为其他监护方式。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隔代监护和抚养,这种监护基本停留在管吃、管住,饿不着、冻不着的层面。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作用无以替代。在“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人很少注意对孩子的精神和道德进行有效的监管、约束和引导。
不同程度感到孤独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平时身边缺少父母照料,部分“留守儿童”还存在家庭贫困,饮食无规律,生活标准较低等问题,易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此外,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致使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独、郁闷、内向、不合群、自卑,少数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部分纪律松懈甚至厌学
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67.5%为在校生,32.5%为学龄前儿童。父母监管缺失,担当监护责任的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引导孩子正确学习的方式方法,更谈不上辅导孩子学习,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纪律松懈甚至厌学、逃学现象。
建议办学校、结对子、常沟通
市关工委建议,寄宿制学校作为一种“全天候”管理方式,适合于留守生。但兴办寄宿学校投入大、运转费用高,各级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使寄宿的留守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的文体设施。应组成关爱队伍,动员更多有爱心、有能力、有条件的“五老”与“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从学习、生活、校外活动等方面给孩子以关爱;应建立学校和家长定期联系机制,寄宿学校开设学生心理咨询教育辅导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