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美丽雪乡:好一幅水墨丹青(视图)
2012-12-26 16:14:55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6日讯(记者 侯巍)雪乡,这个距黑龙江省会城市哈尔滨不足300公里,距大海林林业局100多公里的地方,每年吸引无数的游客争相来到这里,一睹雪乡的风采。近日,记者随黑龙江“贯彻十八大”大型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雪乡,在严寒中欣赏着被皑皑白雪装饰的靓丽风景。

  大街上游人如织。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积雪形成的雪团。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雪乡因雪而驰名中外,贝加尔湖的冷空气和日本海暖湿气流恰巧在这一方土地上空交汇,每年冬季造化出奇特的雪景。隆冬时节,漫天飞雪,直到早春四月,还是白雪皑皑,雪期长达七个月,最深处的积雪可以达到2米。由于雪的粘度高,形成的雪团从屋檐悬在半空,从上向下望去,犹如白雪公主的舞裙,或落在地面经风吹后形状各异的形状,这些奇特的雪景令游客流连忘返。

  红灯笼上厚厚的积雪。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厚厚的积雪与红灯笼。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18日,媒体采访团一路从哈尔滨出发经亚布力沿亚雪公路来到大海林林业局。先是遇见沿途的雾凇奇景令人不舍得眨眼;再经亚布力旅游名镇心生向往之情;随后见到亚雪公路雪景,缥缈之间如入梦幻之境。来到雪乡已是天色渐晚,冬日里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红色的灯笼,炊烟缥缈升起,小山村生机勃勃。白雪装饰了山村,零下二十几度逛雪乡,别有一番滋味。  


  因雪而美 河北小伙的雪乡情怀

  “雪乡归来不看雪”、“南有丽江,北有雪乡”、“不到雪乡你就不知道雪乡究竟有多美”。看过雪乡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傍晚,在雪韵大街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山货店、烧烤店、家庭旅馆内十分热闹。“今年雪比往年来的早,来得勤,每年在12月中旬左右,这里游客络绎不绝的前来,而今年雪提前半个月,游客也提前来到了雪乡。雪乡因为有雪才好看,因雪才热闹起来。”在雪乡山货店内,店老板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

  小刘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雪乡风光。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形状奇特的雪团。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手拿滑雪板,戴着毛皮帽子的小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小刘向记者介绍,他们一行七人从石家庄开车来到雪乡,虽然路很滑,但是一路风景无限。小刘说,“不到雪乡不会真正感受到雪乡真正的美丽。我走过国内、国外很多地方,要说雪景最美丽的地方就属雪乡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特好,风景也独特。这里的民风很纯朴,人也十分热情,来到这里和这里的人聊天很有话题,特别亲切。虽然远在异乡,却有回家的感觉,以后还会再来。”  


  玉米上厚厚的积雪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雪乡人家栅栏上形成的雪景。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雪乡的前世今生

  被大山环抱的雪乡位于中国的东北端,原名叫双峰林场,是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大海林林业局管辖下的一个林场。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林业人就意识到多砍伐木,山砍光了,雪也变少了。为了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局面,林业人积极转变思路,依托林区森林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最早,八一滑雪队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训练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有摄影记者拍摄了这里奇丽的雪景。发表的照片让原本闭塞的雪乡,成为小有名气的景点。雪乡也因雪而得名。特别是在林区遭遇“两危”困境之前,这里就有人尝试建立家庭旅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开创今天雪乡旅游业的先行者。1999年开始,随着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木砍伐量大幅度调减,天然的生态屏障得以保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代替了砍树,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黑龙江森工林区累计少采木材3474.2立方米,减少资源消耗5747.8立方米。

  雪压青松挺且直。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在雪乡,曾经因为有近七个月的雪期而烦恼的人们,如今却视白雪如珍贵白色资源。这种白色资源让原本穷在深山无远亲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这个现有134户居民的雪乡小山村里,其中有118户经营家庭旅馆,每户的营业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旅游收入成为林业局的主要收入,2011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每天村里缥缈升起的炊烟,让这个小山村看上去前景无限。入夜,大红的灯笼映衬着皑皑白雪,温暖的火炕上聊着家常,或者走出屋外看满天的星斗如悬挂天际的钻石,雪乡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