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8日讯 节水增粮行动启动实施一年,已建成节水灌溉工程在我省今年的粮食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春旱、保全苗,实现了“提高保苗株数、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灌溉费用”之功效,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亮点。
2011年底,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启动“节水增粮行动”,计划2012~2015年四年时间,国家投资380亿元,支持东北四省区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800万亩。国家落实给我省的任务是1500万亩,占东北四省区总任务量的40%,为四省区最多。1500万亩建设任务中,水利部门负责实施1000万亩,农业开发部门负责实施350万亩,农垦系统负责实施150万亩。主要建设中心支轴式喷灌(大型)工程600万亩,卷盘式喷灌(中型)工程290万亩,管道式移动式喷灌(小型)工程276.3万亩,膜下滴灌(微灌)工程260万亩和水田节水灌溉工程73.7万亩。
经一年施工建设,已经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投入运营并发挥显著功效。水务部门建成的238万亩工程面积,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旱区,绝大部分工程在今年抗春旱、保全苗中投入使用,特别是安达、林甸、克山、杜蒙、甘南、龙江等地的节水增粮工程在消除阶段旱情、保障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月,省水利厅在安达、肇东、林甸、肇源、甘南、克山等地对项目区作物产量进行了测定,节水增粮建设主要取得四个方面成效。一是提高了保苗株数。经“节水增粮”工程适时、适量灌溉的玉米亩保苗株数都在3870株以上,其中安达市升平镇地块亩最高保苗株数达到4360株,而项目区外未经灌溉的农田亩保苗最高达到3200株。“节水增粮”工程灌溉的地块亩平均保苗株数要比未灌溉地块亩平均保苗株数多1000株以上,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提高了粮食品质。经“节水增粮”工程适时、适量灌溉的作物果实品质显著优于未灌溉作物。以玉米为例,经灌溉的玉米自然含水率一般为24%~26%,未灌溉的玉米自然含水率一般为26%~33%,并且经灌溉的玉米成色、出米率都好于未灌溉玉米,在粮食出售时节,经灌溉的玉米要比未灌溉的玉米每斤至少高出5分钱。三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14%的国际标准安全含水率折算玉米产量,经灌溉玉米平均亩产量超过1800斤,亩均增产600斤,增产幅度达到60%。尤其经过大型喷灌设施灌溉过的马铃薯,亩产高达7541斤,比未灌溉的亩增产4656斤,增产幅度高达162.9%。并且节水灌溉模式可做到适时适量供水,比传统粗放灌溉亩节水近四分之一。据此推测,全省1500万亩建设任务全部发挥效益后,年将增产粮食100多亿斤、促农民增收100多亿元、比常规灌溉节水10亿多立方米。四是降低了灌溉费用。调研统计,以电力作动力的节水增粮工程,亩一次灌水所需动力费用在2元左右,较柴油发电机作动力灌溉亩一次可节省费用8元以上,并且在省工、节时方面更显著优于传统灌溉模式,粗略估计仅为传统灌溉工时量的十分之一或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