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30日讯 26日,在黑河市爱辉区黄旗营子华之宝鲟鱼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黑龙江淡水网箱养鱼基地,十多位工作人员正忙着管护冰面越冬大棚,外面的气温虽然已达零下25摄氏度,但大棚里的鱼依然活蹦乱跳。技术人员孟辰对记者说:“明年计划建设越冬池1000平方米,上鲟鳇鱼深加工项目,打算向俄罗斯出口鲟鱼肉。”
“片片白云峰顶上,潺潺溪水山下流,处处青山披绿装,千林竞秀百鸟飞。”黑河人知道,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黑河市按着“保护优先,加快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建设保住绿水青山,随之带来滚滚财源。一批批绿色、生态产业的孕育和成熟,让黑河人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实践,而今,生态建设的成果已开始转化为绿色生产力!”黑河市委书记刘刚说。
长年的精心呵护使得黑河段的黑龙江水从未被污染过,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同时,这里盛产鲟鳇鱼以及“三花五罗”等冷水鱼,具有发展北方寒地冷水养殖独特的资源优势。黑河人动起了发展绿色渔业的念头,于是,网箱养鱼把这一思路变成了农民增收的出路。
“经过无污染的江水自然冲刷,网箱养的鱼烹调起来口感好、肉质鲜,每公斤能卖到八九十元呢!”陪同采访的爱辉区水产局副局长高志波介绍,目前,全区在沿江6个乡镇、184公里界江沿岸形成了一条特色江鱼养殖带,渔民年人均收入3.38万元。
黑河市将建设黑龙江冷水鱼养殖带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投入资金近1800万元用于发展冷水鱼养殖生产,初步形成了爱辉区、孙吴县、逊克县沿江网箱养殖带。今后五年冷水鱼养殖面积将达到28.8万平方米,投放网箱1.8万个,黑龙江特种鱼产量将达到7200吨,实现经济效益1.95亿元,带动黑龙江沿岸县区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兴起,成为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为保护良好的林业生态,黑河市在“十一五”时期,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工程,森林蓄积量大幅增加。以此为契机,他们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森林绿色食品采集与加工、北药开发、特色经济林种植、森林生态旅游和对俄林业科技合作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从“单枪匹马”采收野生药材闯市场,到成立合作社种植北药“组团经营”,孙吴县兴安山产品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社长赵立君,见证了黑河林业产业发展的历程。在兴安山产品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药材种植基地,苍术、赤芍、防风、黄芪等中草药订单不断。赵立君说:“目前,合作社的种药户已达24户,北药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收益高达200万元。”
黑河市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前提,建成大果沙棘、蓝靛果忍冬、欧洲花楸、穗醋栗四处北方寒地优良树种繁育基地。近期,已将蓝靛果忍冬作为黑河发展蓝莓产业的主栽品种,打造蓝靛果忍冬等示范栽培基地1万亩,预计到2015年,将完成蓝靛果忍冬“有机标准”基地化种植面积10万亩。
生态资源得到有序保护和利用,从清洁能源“风”生“水”起的发展可窥见一斑。
2007年,爱辉区引进国电龙源集团开发风电项目,建设大黑山、小黑山、松木山、卧牛湖四个风电场。项目建成后,年上网电量10.4亿千瓦时,销售收入达6.3亿元。为构筑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落户北安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日前,该公司生产的首批低温型2MW风电机组顺利装车,运往宾县大顶山风电场,标志着该市风电制造、风能发电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多年来,黑河市水电事业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水电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在建的金湾水电站装机容量2.2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小水电装机占全省小水电装机容量的58.7%,居全省各地市之首,水电开发也已成为黑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