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集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民生,在报告中很重。教育公平、住房宽敞、养老无忧、社会安全……2013年,10个方面70个惠民项目重点实施,政府为百姓谋福祉,我们的生活滋味,美着呢。
东北网1月9日讯 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要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继续坚定实施新战略,以产业发展为牵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着力加快文化名城和文明城市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和循环利用,努力推动哈尔滨科学发展新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奠定基础。
生态修复
滨水城市大气秀气、清爽宜人
突出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修订编制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抓好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确保松花江流域年度治污任务全面完成,北国水城一期全线贯通,“三沟”年内清水入河,阿什河两年全部完成整治改造任务,充分展示滨水城市大气秀气、清爽宜人新形象。
完成农村生态连片治理项目30个,治理水土流失36万亩。全年造林11万亩,城区新植树木50万株、新增绿地190公顷。
环境保护
PM2.5定期发布
重点启动新华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玉泉镇等5个污水处理厂实现通水调试,向阳垃圾厂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和双琦垃圾处理改建工程全面完成,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实现试运行,西南部生活垃圾处理场按期关闭,江北区域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开工建设,污泥处置项目建成使用。
持续加大市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拆并改造力度,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200万平方米。定期发布PM2.5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节能减排
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重点淘汰落后产能,水、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2年分别削减3.2%和0.4%,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万平方米。
数字2013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
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6%以上
八项民生措施
教育:
改造中小学校、配建新区义务教育学校、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立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85所,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筹建哈尔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
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0万人。完善人才相关政策,把人才发展资金提高到1亿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创业哈尔滨、贡献哈尔滨。
住房:
开工建设保障房2.5万套、竣工3.2万套,民生尚都、征跃小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入住,为1.3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房保障,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4000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6.5万户、370万平方米。
社保:
实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长期临时用工人员应保尽保。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和失业人员待遇标准。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报销比例不低于50%。
健康:
新农合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对17类37个病种实施重大疾病保障补偿。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文化健身:
抓好大剧院、文化大世界等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提升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规模效益。“731”旧址、“金上京”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八区体育中心综合改造,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
社会管理:
新建千米以上中心社区、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四星级以上和谐社区105个。建设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公安交通指挥中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有效遏制道路交通等重大恶性事故。
精神文明: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全省“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学雷锋、学道德模范及文明创建评比等活动,塑造文明哈尔滨新形象。